当然了,有这种讲究各种方式变着法的怼楼主的,也有没那么弯弯绕的……莽夫。
“煞笔,打脸不?”
简单的嘴臭,极致的享受,把之前所有对牛弹琴讲道理讲不通的气,一下子全发了出来,简直不要太过瘾。
最关键的是……这次轮到黑粉无法反驳了。
全球首个可控核聚变点火成功的总设计师……质疑他关于科研和工程系统部分不合理,这种事还能再荒谬一点吗?
其实《流浪地球》的剧情确实并非完全严谨,关于火石部分和系统上确实也存在一部分漏洞,但洛珞早在发布会的时候就说过了,他们不是没有发现这些问题,而是为了成全剧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之前粉丝们也用这个回怼过,但却被全然无视,对面摆明了不讲理。
现在好了,你不是不讲理吗,正好我们现在也不想讲了。
那就请你再质疑一下洛总设计师对剧情设计的不合理之处吧!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原来不用讲理以势压人居然这么痛快。
对评论区被彻底攻陷最感觉恼怒的当然还是这篇帖子的始作俑者。
网吧角落的皮质转椅里,一个干瘦的手掌死死握着鼠标,因为用力过猛甚至有些微微颤抖,屏幕幽光照着他额头的冷汗。
如果这一幕被他的粉丝看到一定会无比惊讶,这位粉丝五千多,ID名为“明哥”的大V,在互联网上营造的一直是一个高知形象。
高能物理专业,麻省理工读博归来,准备回国自主创业,成立自己的高科技公司……
但……此刻呈现出来的,赫然是一个躲在网吧里的落魄青年,那被他自诩为麻省理工博士的学位,其实……只是个大专。
至于那些他总结出来批评洛珞的专业词汇……都是他上网查的,然后一点点拼凑出来的,很多陌生的理论和公式,他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意思,但堆砌到一块就让人不明觉厉。
他只是一开始随便发了点专业性的东西,点评了某一部国外的电影,没想到帖子火了,大把的点赞和充斥着赞扬的评论让他有些飘飘然。
作为一个生活中矢志的待业人员,他只能把自己的精神沉浸在这片虚拟的网络里,那些粉丝的崇拜,让他彻底迷失在了这片互联网里。
随后的事情就理所应当的一发而不可收拾起来。
他的自我包装越来越厚,格调也被他越吹越大,而且他偏偏还有些小聪明在,很多自我包装的资料都是他在网上调查过的,因为说出来还真有些唬人,大把的网友都相信了。
久而久之,甚至连他自己都有些相信了。
他不断的评价各种事物,早就不再局限于影视剧行业,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高端,不过依旧是以批判为主,因为他的粉丝就喜欢看他这种“有理有据”的批判。
一直到他看到了《流浪地球》。
这部电影太火了,火的让他有些嫉恨,为什么别人在现实里可以这么成功,而他只能看着互联网里的伪装,他讨厌这样的人。
秉持着这样的想法,他看完了《流浪地球》……当然是盗版的,随后便写下了这篇影评。
起初一切如他所料,《流浪地球》确实太火了,也给他的影评带来了很大的热度。
但跟以往不同的是,以往一贯支持他的粉丝却突然倒戈相向,对他的影评大肆批判起来,更有大量的剧粉和洛珞的粉丝冲到他的评论区怼他。
好在他发帖的时候风评已经转变,他也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再火一点,不少同样对电影嗤之以鼻的网友过来支持他,这才让他勉强顶住了网友的攻击。
但现在,随着盘古堆点火成功的新闻爆出,一切都变了。
这条半年前批判《流浪地球》的旧帖被网友掘地三尺刨了出来。
彼时他以影评人自居,洋洋洒洒写了五千字“硬核分析”,指责影片中行星发动机架构违反物理法则,末了还高高在上地点评:
“导演洛珞的野心终究被学识短板拖累。”
此刻这行字正被无数网友截图转发,最新回复像毒蛇般缠绕着原文:建议重读您的第3段“洛导缺乏科学素养”的论述,配合今天的可控核聚变新闻服用效果更佳。
下方附着央视新闻截图——洛珞站在盘古堆控制台前的侧影,标题赫然是“26岁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实现人类首次持续聚变点火”。
“叮”的提示音刺破网吧嘈杂,又一条带图评论跳出。
照片里洛珞戴着安全帽蹲在基坑旁,指尖划过地质图纸的侧脸被施工照明灯镀上金边。
配文是热评第二:他查地基岩层的时候您在哪家剧组当顾问来着?
回复区里盖起高楼:在键盘前研究流体力学
严谨点,人家是研究网络热力学定律的权威。
王明浩猛灌半瓶矿泉水想压住心悸,手指却失控地刷新出更多尖刻调侃。
有人把他帖子里的“伪科学噱头”字眼单独截出,配上洛珞捧着菲尔兹奖章的新闻照:
建议申报诺贝尔文学奖,毕竟能提前三年预言聚变专家没学识。
最致命的是张表格热转——左列是他三年前嘲讽电影“缺乏工程可行性”的原文摘录,右列对应盘古堆工程纪实:他说“地下城承重结构儿戏”,网友贴上洛珞指挥基坑支护的章节片段。
他断言“电梯材料违背材料学”,热评就链接触发盘古堆冷屏结构塑性屈曲事故时,洛珞用“波状褶皱”方案化险为夷的新闻稿。
当页面刷出某大V的总结性转发时,王明浩终于瘫软在椅背上。
这一切都出乎他的预料。
他原本准备了一肚子跟网友对线的话术,但现在一条都用不上了。
这种感觉就像,作为一个律师,他精心准备了一大堆的材料准备跟对方辩论,他费尽心力查到的一些律法词条……
结果迎来的是对方的一句:
“这条律法就是我修订的,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
卧槽!这算啥?
他只是想火而已,怎么可能预料到一个拍科幻片的导演,怎么会一转眼成了聚变堆总设计师这种大佬,但凡正常人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思考吧。
不过现在想这些已经没异议了。
他虽然可以继续狡辩,死不承认,但意义已经不大了,毕竟他需要的不仅仅是热度,还有粉丝们的追捧。
但现在……看着他每次刷新都会掉几个的粉丝,如今也只剩下三千多了,他已经毫无反驳的欲望了。
网吧劣质耳机漏着隔壁游戏的厮杀声,王明浩盯着满屏“给大佬递扳手”“建议严查此人是否境外势力”的刷梗,颤抖着关闭了网页。
显示蓝光的廉价键盘上,最后倒映出他通红的眼睛——那里曾经装满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此刻只剩下被现实碾碎的狼狈。
最关键的是,伴随着一通“未知号码”的来电,彻底击碎了他的全部伪装:
“王明浩,你涉嫌通过网络误导大众,污蔑国家级科研工作者……”
王明浩的结果没有任何人关心,这个ID“明哥”的账号也永远不可能再上线,粉丝和观众们的目光只是短暂的聚焦到了那些黑粉这里,报了当初偶像被污蔑的委屈后,便立刻转移了视线。
聚变堆和洛总的牛批,这才是他们讨论的热点。
如果说“可控核聚变”点燃的是对未来的惊叹,那么“洛珞”这个名字引爆的,则是全民性的认知颠覆风暴。
“终于明白为啥洛神拿奖后‘沉寂’了,他把数学能力用在了人类最前沿的工程难题上!模型、计算、参数优化……顶尖数学家的直觉和能力在这个工程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数学家演员搞核聚变#:这条标签充满了荒诞又真实的冲击感,迅速被网友顶起。
评论区彻底疯了:
“我特么裂开了!洛神你告诉我,你的人生剧本是‘创世神’级别的吗?!演戏演的这么好、数学直接拿到了最高奖、现在告诉我你是点燃太阳的总师?!震惊!”
“谁来掐我一下!那个在《流浪地球》里开车的刘启,现实里在开核聚变反应堆?!这跨界跨到星辰大海去了啊喂!”
“热搜词条:#洛珞核聚变总工程师#,这组合在一起,每一个字我都认识,连在一起却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新闻里播他‘自学地质工程学确保根基稳固’、‘发现并解决关键部件缺陷’……之前黑他消失不拍戏的喷子呢?站出来!看看人家这三年在干嘛!在造太阳!在搞全人类能源革命!”
“泪目……新闻里放施工现场他抚平隔热片、检查数据的样子,专注得发光,之前喷他没有任何演员大奖的人呢,人家根本不在乎影帝头衔吧?菲奖数学家在聚光灯下转身,在孤岛工地里书写人类历史新章,这境界……我是服了”
“盘古堆,只用了不到三年就建成……之前觉得‘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现在看来是因为不知道洛神的实力!他不仅完成了,还硬是在ITER退群后,顶着巨大压力成功了!这波国家信任,洛神硬核回报!”
《深度开扒洛神:从娱乐圈失踪人口的惊天转型之路》主帖整理了洛珞的时间线:
拍完《源代码》后曝光锐减→沉寂期拿下菲尔兹奖→拍摄《流浪地球》→三年神隐→盘古堆建成点火引爆世界!
“服了,真正的狠人从不声张,直接干大事!”
“我现在看他以前演的科幻片都感觉预言家实锤了!他是不是早知道会有这一天?”
“国家这波给洛神正名平反做得真解气!之前黑子黑得多欢?现在看,小丑竟是我自己!”
互联网的喧嚣持续了数日仍未平歇。
论坛、贴吧、微博、到处充斥着关于能量奇迹和传奇人物的讨论。
人们惊叹于科学的伟力,更震撼于这个造太阳的人本身所展现的、难以想象的跨界人生。
这份热度,是时代赋予的共鸣。
有的人被时代成就,有的人成就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