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集 陷害真卿

第七集 陷害真卿(2 / 2)

颜真卿因刚正得罪宰相杨炎,被改为太子少师;到奸相卢杞掌权,更厌恶其刚正不阿,改授为太子太师,罢其礼仪使。

卢杞又探听哪个方镇偏远有缺,欲将颜真卿排挤出京。

颜真卿知其心意,乃登门去见卢杞道:公之先父卢中丞为安禄山所杀,头颅被送到我平原郡时,脸上满是血污。是我不忍心以布擦拭,而亲自用舌舔净。公今与我同朝为官,奈何如此不肯容忍耶!

卢杞遂惊惶下拜,只得自承为子侄晚辈,但内心却愈加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当此之时,藩镇割据之势渐成。

河北三镇节度使独立为政,继任不由朝廷委派,而是自传子侄,或由部下悍将夺位。

代宗大历年间,李怀仙为部下朱希彩、朱泚、朱滔所杀,三朱相继为节度使;田承嗣死,其侄田悦承袭。

至德宗建中二年,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请求继任。

德宗李适欲改此状况,拒绝其请。于是李惟岳、田悦与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联兵抗命。

唐德宗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率兵讨伐,贾耽受命进屯谷城,攻取均州,荣立军功,获加银青光禄大夫。

梁崇义兵败自杀,贾耽至京献俘,受到朝廷封赏。

贾耽谢恩已毕,辞帝下朝,便来诣拜颜真卿府。

颜真卿见其不请自来,暗赞历代先师天机之深,便依照谱系所载,将鬼谷门掌门之位传予贾耽,并传秘籍及太祖令牌。

其后不久,部将王武俊杀其主李惟岳归降朝廷。但因不满朝廷封赏,复与田悦、朱滔相互勾结,联兵反叛,相约称王。

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又约淄青正己子李纳称齐王,乱事扩大。

直到兴元元年正月,德宗下诏罪己,重申待河北三镇如初,战乱才逐渐平息。此后河北三镇自立节帅,便成惯例。

建中三年,西元七八二年。

平叛主帅淮南节度使李希烈公然反叛,复联合李纳、田悦、朱滔三镇,各自称王,并于次年起兵,攻陷汝州。

奸相卢杞闻报大喜,以为终得机会报复,遂奏请天子,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真实意图是欲借刀杀人。

德宗李适想也不想,当即准奏。

朝臣为此大惊失色,共推宰相李勉上奏:若弃国老之重入于虎口,必贻朝廷之羞。

德宗宠信卢杞,不准其奏。

河南尹郑叔则见此,亲到颜府,力劝颜真卿休去,请以病辞。

颜真卿答道:郑公好意,某铭刻肺腑。然皇上圣旨,安能避乎?

因思已将掌门之位传于贾耽,再无牵挂,乃坦然而往李希烈军营,前来颁旨劝降。李希烈闻天下名臣颜真卿到来,欲以下马威吓之,遂命部将及养子一千多人聚集厅堂内外。

颜真卿刚始宣读圣旨,众人看李希烈眼色,皆手执尖刀冲入,围住天使谩骂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声音朗朗,坚持将圣旨读毕,然后将圣旨供起,坦然受死。

李希烈命众将退下,请颜真卿住进驿馆,逼其上书朝廷,为自己洗刷罪行。

颜真卿不听,且昂然不屈。

李希烈便扣留颜真卿为质,逼迫其亲侄颜岘到朝廷继续请求,德宗李适不予答复。颜真卿每次给诸子写信,惟告诫严谨敬奉祖宗,抚养孤儿,从未有其他之语。

李希烈器重颜真卿名满天下,故旧门生遍于朝野,不欲落下害贤之名;遂派朝廷降将李元平劝说,令其扶保自己称帝。

颜真卿怒斥李元平道:你受国家委任,不能报答朝廷,尚欲来诱说我乎?

李元平惭愧无言,诺诺而退。

李希烈请同党设盛会,唤颜真卿列座,并指使戏子借唱戏之名,攻击侮辱朝廷。

颜真卿怒道:公为皇帝臣子,安能如此悖伦忘义!

起身拂衣离去,李希烈惭愧非常。当时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藩镇使者在座,皆劝李希烈为帝,拜颜真卿为相,以借其名望,招徕天下名士。

李希烈复使李元平去见颜真卿,说与此事。

颜真卿斥责道:你不曾听说我家兄颜常山乎?安禄山反叛时首倡义兵抵抗,后来即使被俘,也骂贼而死。我近八十岁矣,官至太师,名节为重,命何轻哉?岂受你等叛贼所迫!

李元平将其言语回报李希列,在座众人无不失色。

李希烈恼羞成怒,遂命在庭院中挖一丈深坑,传言说要活埋颜真卿。

颜真卿闻说此事,冷笑道:死生有命,何必搞此鬼把戏!

荆南节度使张伯仪奉旨来伐,最终兵败而逃,丧师极众,连旌节亦被叛军抢去。

李希烈命将被俘士兵左耳割下,并张伯仪旌节一起送给颜真卿观看,以见其行色。

颜真卿知道王师覆没,于是痛哭扑地,气绝复醒,从此不再开口说话。李希烈同伙周曾、康秀林欲袭杀李希烈,尊颜真卿为帅,事败被杀,颜真卿被押送到蔡州龙兴寺。

颜真卿自知必死,于是写好给德宗遗书,并自己墓志祭文。

写罢,复指寝室西墙言道:此乃我弃尸之地耶!

李希烈称帝,派使问登基仪式,颜真卿答道:老夫年近八十,曾掌朝廷礼仪,只知诸侯朝见皇帝之礼,不知叛臣称帝之仪。

李希烈为之气沮,但仍不敢杀之,恐绝天下之望。

镜头闪回,叙述李希烈出身来历。

字幕:李希烈,燕州辽西人,年轻时参加平卢军,随从李忠臣泛海征战河北有功。

李忠臣任淮西节度使,令李希烈任光禄卿,军中交口称赞其才。李忠臣贪暴恣肆,由此大犯众怒,将其驱逐,上报朝廷。

代宗诏令忻王李造为节度副使,派李希烈为留后主事,又令滑亳节度使李勉兼管汴州。德宗即位,加李希烈为御史大夫、节度使,改淮西军称淮宁军。

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反叛,李希烈奉诏讨伐,朝廷拜为南平郡王,兼汉南北兵马招讨处置使,都统诸军。

梁崇义兵败自杀,荆襄平定。

德宗皇帝赏赐功劳,拜李希烈为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拥兵割据其地。复委任李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坐镇襄阳。

李希烈于是不满,大掠而去,朝廷故作不知。

建中三年,唐德宗以李希烈为检校司空、淄青节度使,命征讨淄青节度使李纳。

李希烈拥兵三万驻扎许州,却派部将李苣去见李纳,与其相约结为唇齿,阴谋图取汴州,同时传檄给李勉借道。

李勉在陈留准备军需,建桥清道以待,严加守备。

李纳派游兵引导李希烈阻断汴州饷路,李勉凿通蔡渠运道引运东南粮饷。

李希烈串联河北三镇,兵势炽烈。朱滔等人称王,愿尊李希烈为帝,李希烈乃自号建兴王、天下都元帅。

由是朱滔、李纳、王武俊、田悦、李希烈五贼叛唐,凶焰燃烧半个天下,屡败王师,取得汝州。又拘捕李元平,兵众西进。东都大惊,朝野士人皆逃避至河阳、崤渑等地。

由是皇帝听信卢杞建议,诏令颜真卿颁诏晓谕顺逆;同时却又派左龙武大将军哥舒曜为帅,随后便去讨伐。

韩信当年伐齐害死郦食其,与今何其相似乃耳。

哥舒曜攻克汝州,李希烈派周曾、吕从贲、康琳抵抗。唐军进抵襄城,与王玢、姚詹、韦清等合计反击李希烈,计谋未成,皆被杀,只有韦清逃奔刘洽。

李希烈回归蔡州,上疏归咎周曾等人。皇帝不赦,诏令能斩杀李希烈者,四品以上者得其官职,五品以下者封户四百,庶民则免赋三年。

又派神策将刘德信率领节度、观察、团练子弟兵,合力屯守阳翟;更以李勉为淮西招讨使,哥舒曜为副招讨使,张伯仪任淮西应援招讨使,贾耽为应援招讨副使。

刘德信离开阳翟入汝州,叛军攻取阳翟,打败张伯仪,哥舒曜战而不利,屯驻襄城。

李希烈恃胜,举全军三万人围困哥舒曜。

皇帝西巡,王师士气不振,不能御贼,襄城陷落,哥舒曜逃奔东都。

李希烈更进攻汴州,李勉逃奔宋州。李希烈据有汴州,遂野心大炽,既僭居帝位,国号为楚,年号武成。任用张鸾子、李绶、李元平为宰相,郑贲为侍中,孙广为中书令。

另剖地设置四节度,以汴州为大梁府治,以安州为南关,将石染色做帝玺。又在上蔡、襄城缴获折车银釭,奉之以为瑞信,用以迷惑属下。

接着窥视江淮,大攻襄邑,唐军守将高翼战死。

汴滑副都统刘洽率曲环、李克信军十多万人在白塔与李希烈叛军交战不能取胜,刘洽便欲引军退还。

有士兵柏少清拦住马辔劝谏道:明公并未兵败,小有不利则退,却是为何?

刘洽不听,连夜逃入宋州,就此闭门不出。

李希烈亦未料到如此轻易取胜,由此径直进逼宁陵,车船相衔而进,连绵七十余里。

刘洽部将高彦昭、刘昌共筑工事守城。叛军借大风将战棚全部烧毁,凿城堞登城而攻。

高彦昭提剑登城防守,士兵感奋,风向复反,烧向叛军。

刘昌见寡不敌众,欲退往宋城。高彦昭登城,向众人发誓固守,士兵皆流涕跪誓死战,刘昌惭愧。高彦昭杀牛犒军,杀贼三千,同时命向刘洽请求援兵。

刘洽选八百精兵,夜尽之前入城,贼人不知。

清晨贼人围城,城内士兵奋勇杀出,李希烈大败。高彦超夺其王旗,斩杀万计,收缴贼人财粮而回。因功升为御史大夫,食邑一百五十户。

此后李希烈江河日下,连败于唐军,逃回蔡州,龟缩而不敢出。

眼见唐军日益强大,淮西形势转变,李希烈狗急跳墙,遂派部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所,堆起干柴道:再不投降,就烧死你也!

颜真卿却二话不说,直接起身跳入火中,复被辛景臻等人拉回。

兴元元年,西元七八四年,八月初三。李希烈弟李希倩因与朱泚叛乱被杀,李希烈因而发怒,终派宦官前往蔡州,缢杀颜真卿,享年七十六岁。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颜真卿死节两年之后,乃唐德宗贞元二年,李希烈气势日蹙,龟缩蔡州而不敢出。

因吃牛肉病倒,延医治疗,被亲信部将陈仙奇暗中令医生毒死。其子觉知父亲是被害死,遂秘不发丧,欲诛杀诸将自立,但尚未最后决定,即复被陈仙奇等斩杀。

陈仙奇将李希烈及其妻子七人首级函封,遣使进献唐德宗天子,并暴李希烈尸身于市。德宗李适因感陈仙奇忠义,遂拜其为淮西节度使。

半年后叛乱平定,陈仙奇派将护送颜真卿灵柩回京。

颜真卿之子颜頵、颜硕至汝州襄城县迎丧而归,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为颜真卿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文忠,另赠钱五十万、粟二百硕。

不久陈仙奇被李希烈宠将吴少诚所杀,朝廷追赠太子太保。

淮西叛乱既平,朝廷论功,加封贾耽为东都畿唐、汝、邓都防御观察使,复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滑州刺史,充义成军节度,郑、滑等州观察处置等使。

当时有平卢节度使李纳部下淄青兵数千人从行营回归府治,经过滑州,贾耽手下诸将皆道:虽然平卢节度使李纳表面遵奉朝廷,骨子里却包藏祸心,欲吞并我滑州久矣。明公不可放其兵马入城,应使其驻扎城外。

贾耽却道:我与李将军州道相邻,怎能让其将士住在野外?殊非待客之道。

便使淄青兵住在城中,并以礼相待。其后贾耽时常带随从百骑到李纳境内打猎,李纳听说后非但不怒,反而大为高兴,从来不敢侵犯义成军。

贞元九年,贾耽六十四岁高龄奉诣入觐,拜任宰相。

大唐贞元十二年,贾耽六十七岁,因向朝廷告病,首次上表请辞。其表曰:

臣蒙陛下大恩,自入台阁为相,荏苒四年,昧于摄生,素有多病。眼有盲膜之疾,耳闻风雨之声。自赵憬云亡,卢迈染患,忽忽惊悸。旧疹顿加,尸素之中,视听不逮。省躬量力,诚所不任。非求退让之名,实为官谤所迫。伏希圣鉴俯察恳诚,无任惶迫切之至。

虽然言辞恳切,无奈德宗不予恩准。次年贾耽又以疾病辞避相位,德宗李适仍不允。贞元十七年,贾耽撰成《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进献朝廷。

贞元二十一年九月一日,德宗李适于会宁殿驾崩,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

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贾耽转任左仆射,依前平章事,迁检校司空。因厌恶王叔文一党当权,便托病不出。又自知命不长久,乃依照鬼谷先师所遗谱系图表所示,遣人请忘年交吏部员外郎柳公绰领其弟柳公权入府,将鬼谷秘籍及太祖令牌相授,命其为第四十六代掌门。

大事已了,再无牵挂。十月一日,贾耽于长安光福里私宅中病逝,享年七十六岁。册赠太傅,谥号元靖,赠绢一千匹、米粟一千石,葬于长安高阳原。

四十三年后,贾耽与李岘等三十七人得以绘像凌烟阁。

西元八零五年,顺宗即位,改元永贞元年。

唐顺宗李诵慈孝宽大,仁而善断。为太子二十六年,亲历藩镇叛乱,目睹朝廷倾轧。

即位之后,因急欲革政强国,便立刻重用越州人王叔文、杭州人王伾、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进行改革。无非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欲革除大唐致衰积习,并无新鲜内容,史称“永贞革新”。(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