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集 陷害真卿

第七集 陷害真卿(1 / 2)

安史之乱就此结束,历时七年又两个月。

唐代宗诏命改元广德,大赏功臣: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分疆裂土,各使管领旧部兵马。

画外音:自此之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之局,与宦官专权互为表里,成为唐朝灭亡两大祸害,愈演愈烈,致国运日下,再也不能复振矣。

历史真相:安史之乱前后长达七载,致两京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两京中间畿辅之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安史之乱摧毁朝廷集权能力,以致安史余党在北方各藩镇封建割据,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为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使其继续控制河北地区,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皆领节度使之职,所谓河北三镇,集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以后淄青李正已,宣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亦皆各自割据,自补官吏,不输王赋,不入贡于朝廷,与朝廷分庭抗礼。

安史乱后,潼关及虎牢关之间数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方城县从天宝时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朝廷政令不及,税收只能征自东南八道。

代宗一朝,各地叛乱四起,浙东袁晁、浙西方清、苏常张度、舒州杨昭之乱相继不断。

安史之乱又致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至广德元年,吐蕃已陷兰、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尽得陇右、河西。

此后河西守军与内地联系断绝,但仍然奉唐正朔,坚守西域。

吐蕃乘虚深入,占陕西凤翔以西十余州,十月又占奉天,兵临长安城下。

代宗李豫复弃长安,向东逃到陕州避难,缙绅百官则南奔荆襄,或隐藏山谷。

吐蕃兵占领长安,立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劫掠府库市里,纵兵焚烧闾舍。旧日繁华西京,至此萧然一空。

代宗至于陕州,见禁军皆已离散,不由大为忧虑,惟恐吐蕃军追击而来,无力抵敌。

此时鱼朝恩率驻陕州军及神策军奉迎圣驾,重组禁军,代宗帝心方安。

因此唐代宗感动异常,遂对鱼朝恩倍加宠信,任为天下观军容处置宣慰使,专典神策军,一时荣冠公卿,权宠无比。

喘息方定,便闻吐蕃在长安重立广武王为傀儡皇帝。代宗大怒,遂命雍王李适挂天下都招讨之虚职,启用郭子仪为副帅,实统三军,迎击吐蕃。

郭子仪虽是临危之际复被启用,亦为报效朝廷而热血沸腾,遂不计被鱼朝恩诬陷前嫌,组织旧部反击长安。

乃命部将长孙全绪率二百骑出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点火,以为疑兵。

又命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在城中到处扬言传说:郭令公将亲率大军来也!

吐番兵闻说郭令公将至,惊恐异常,遂全部撤离长安,距其陷落仅十五日。郭子仪遂以疑兵之计,加以谣言惑敌,数日内便吓退吐蕃番兵,恢复西京长安。

广德元年十二月,代宗李豫回到长安,郭子仪率兵接入大明宫殿,伏地请罪。

代宗执手相扶,流涕说道:朕悔没有及早用卿,方到此种地步。

便当场赐予免死铁券,命绘画像于凌烟阁上,以表彰郭令公兴唐大功。长孙全绪等五百将士惑敌有功,也都加官进爵。

郭子仪率诸将叩拜谢恩,便趁代宗皇帝高兴之时奏道:安史之乱七年之久,其间平叛功臣被小人谗言所害者,并非微臣一人而已。今安史叛贼已灭,吐蕃番邦亦败退归国,陛下实应念及李光弼前功,召其回京,赦其被谄之罪。

代宗闻奏,沉吟不语。

镜头闪回,补叙李光弼由来经过。

在长达七年安史之乱期间,李光弼自始至终指挥大军,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由此进封为临淮郡王。宝应元年,挥军收复许州,斩叛军首级一千余级,擒获叛将二十二人。

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李光弼领军救援,将其击退,又派部将张伯仪率领各军,在衢州击败袁晁义军。

方清在歙州率饥民起义,李光弼又分兵讨伐,转战江淮之地。

宝应二年,史朝义自杀身亡,李光弼再次击败袁晁义军,俘获袁晁。

代宗战后叙功,因下诏增李光弼实封食邑二千户,授其一子为三品官爵,又赐免死铁券,名藏太庙,绘其画像于凌烟阁。

李光弼军营治所在于徐州,个人只决断军旅之事,其余一切事务皆委托判官张傪处理。张傪为政精明,处理事务十分自如。

诸将事奉张傪,如同事奉李光弼,因此军中整肃,东夏得以安宁。

李光弼虽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却遭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嫉妒陷害,因此心寒。宝应二年吐蕃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代宗出逃陕州,先是急诏李光弼奔赴陕州行在,李光弼害怕遭到鱼朝恩陷害,拖延未去,这才临危启用郭子仪。

代宗返回长安后,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

李光弼再借故诏书未至推辞,率军回徐州收取租赋。李光弼治军严整,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故此二人也是英雄相惜。

闪回结束。代宗听罢郭子仪之奏,慨叹良久,乃下诏征召李光弼入朝,叙功论赏。

奈何李光弼却犹如惊弓之鸟一般,惟恐是鱼朝恩欲召自己,入京加以谋害,始终停滞徐州,不敢入朝。

部将田神功见大帅如此胆怯,此后言辞之间便有不恭之态,并常伴以冷言冷语。

李光弼因而自觉很不得志,颇感耻辱惭愧,竟致忧郁成疾,于广德二年七月十四日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代宗闻报甚为叹息,为其辍朝三日,遣使吊恤其母,追赠太保,谥号武穆。

出葬之日,又命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

镜头转换,按下李光弼,复说另一平叛功臣仆固怀恩。

在七年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

早在奉命出使回纥借兵之时,唐肃宗李亨所允和亲公主,其实便是仆固怀恩之女光亲可敦。因欲替国分忧,故以爱女冒充宗室公主,远嫁回纥登里可汗。

广德元年,安史之乱终至平定,仆固怀恩奉代宗之命,护送女婿登里可汗,及其八千回纥骑兵还归漠北。

时有宦官监军骆奉先,误信使团中小人谣言,竟不问青红皂白,便向朝廷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代宗偏听偏信,而仆固怀恩远在万里之遥,自然无法辩冤自明。

代宗遂遣宰相裴遵庆以慰问之名,前往探究其因。

仆固怀恩见到裴遵庆之后,闻说被人诬陷,不由搂抱天使双足大哭,悲不能抑。

裴遵庆知道仆固怀恩其实冤枉,便请其自行入朝自鸣其冤,然后告辞而去。

仆固怀恩允诺,将行入京。副将范志诚劝止道:大帅既已被朝廷嫌忌,为何还要去不测之地送死!明公难道不见李光弼、来瑱二人之下场乎?这两人功高不赏,李光弼被夺权,来瑱被杀,大帅岂不为自己着想?

仆固怀恩听闻此言,果然不敢入朝。欲派子进京,又被范志诚以来瑱被害事例劝止。

字幕:来瑱,邠州永寿人,右领军大将军来曜之子,出身将门名家。初随其父在安西四镇任职,后历任左赞善大夫、殿中侍御史、颍川太守等职。

安史之乱时,来瑱屡败叛军,由于叛军畏惧,故得“来嚼铁”绰号,因功升任淮南西道节度使,又被唐肃宗李亨下诏任命为河南节度使。

朝廷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之后,来瑱与张镐、鲁炅、吴王李祗、李嗣业、李奂攻打河南、河东道,全部收复,因功授任开府仪同三司,兼任御史大夫,封爵颖国公,食邑两百户。

上元三年,来瑱遭行军司马裴奰等人谗害,受到唐肃宗冷落。

代宗即位后,暗派裴奰攻打来瑱,却被来瑱擒获,将其押送京师赐死。来瑱入朝请罪,代宗恐伤诸将之心,只得宽恕,并授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当时宦官骠骑大将军程元振当权,与王仲升二人共同向唐代宗再进谗言,陷害来瑱。

此举正中代宗下怀,于是故作恼怒,免除来瑱官爵,贬为播州县尉。

来瑱行至播州途中之时,复又接到代宗诏书,将其赐死。

其后来瑱部下梁崇义担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留守之时,给故主来瑱修建祠堂四季祭祀,上奏朝廷请求依礼改葬。民心军意如此,唐代宗只得下诏同意,并恢复来瑱官爵。

仆固怀恩听了范志诚之谏,实在无言以对,便不敢再以亲子送京冒险。

而对于仆固怀恩是否与回纥勾结反叛,朝廷无法平息各方争议,代宗便诏命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派兵护送仆固怀恩进京,当面堪断。

辛云京却错会朝廷旨意,将派兵护送理解为派兵擒拿,于是发兵来攻。

仆固怀恩也错以为朝廷遣兵来诛杀自己,遂派儿子仆固玚与辛云京开战。

辛云京战之不利,遂遣使入京,奏报仆固怀恩抗命造反。唐代宗大怒,便欲增兵征讨。

检校刑部尚书颜真卿闻此,急出班阻谏:当初陛下避狄入陕之时,臣去找仆固怀恩晓以春秋大义,其闻命必来。如今仆固怀恩身为边镇节度使重任,进无勤王之名不能来京,退又无法解除众人猜疑,进退无据,怎会前来见驾?况声称仆固怀恩谋反者,只有辛云京、骆奉先、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满朝大臣皆谓其被冤枉。陛下轻举兵戈,必生后悔。

唐代宗:但若不得怀恩至京,此案怎了?

颜真卿:今仆固怀恩所部朔方将士,皆为郭子仪旧部。若依臣愚见,陛不如派郭子仪去收其部众,必可消弭兵乱。

代宗闻此,以为善策,即宣郭子仪上殿,委以朔方边镇弥反重任。

郭子仪自谓当仁不让,即刻奉旨启行,前往朔方招徕旧部。

画外音:颜真卿此计看来甚妙,却可惜只立足朝廷方便,却不为仆固怀恩谋划,导致仆固怀恩走投无路,最终被逼,走向反叛之途。

果然郭子仪一去,只需一封手书,朔方边镇众将即刻背离仆固怀恩,纷纷来归。

仆固怀恩见此,本欲投降郭令公,但恐随其入京,必然会被朝廷以谋反之罪诛杀。因恼恨辛云京诬陷自己谋反,遂不与郭子仪争竞,又遣己子仆固玚去攻打辛云京。

辛云京大败,退守榆次,仆固玚攻打榆次不利,因酒后暴打士卒,不幸被部下杀害。

便因如此误会,仆固怀恩便永背反叛之名,再也无由自辩。

永泰元年九月,仆固怀恩欲报鱼朝恩诬陷之仇,以及天子听信谗言逼害之恨,满怀对于唐廷怨愤,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数十万大军来犯。

郭子仪奉命率兵抵御,将仆固怀恩老母请至军中,使劝其子回头。

仆固怀恩之母应诺,慨然进入吐蕃军营,责怪其子不该造反。怀恩解释情不得已,老母大怒,竟以八十高龄提刀追杀其子,口中骂道:吾为国家杀此贼子,取其心以谢三军。

最后自行绊倒在地,以至气恼吐血身亡。

仆固怀恩大为悲痛,号哭不已,亦为自己负气之行愧悔,乃于其后暴死于鸣沙军中。

后来吐蕃、回纥叛军皆为郭子仪所平,班师回朝,面见皇帝,报说仆固怀恩母子皆呕血而亡之事。

代宗沉默良久,乃道:怀恩不是反臣,朕固知之。然至于今日之下场者,是为其左右范志诚等辈所误耳。

郭子仪因低声问道:陛下实乃明君,得非亦为左右佞臣所误耶?

代宗看了一眼班首所立鱼朝恩,无语可答。此时鱼朝恩刚被加封为国子监事,兼光禄、鸿胪、礼宾、内飞龙、闲厩等职,并进封郑国公,再次权倾天下,朝中无人可及。

大历五年,三月寒食节,皇宫宴会。宴后鱼朝恩被代宗命人擒获,终缢杀之。

字幕:大历十二年,西元七七七年,宰相元载获罪被杀。

经宰相杨绾、常衮举荐,颜真卿获召入朝,担任刑部尚书,随后升任吏部尚书,就此入阁拜相,名列六部之首。

此时天下承平,颜真卿勤劳政务,与皇帝及同僚打打太平拳,自求平安多福而已。在此期间,其书法技艺渐至炉火纯青,天下无有能出其右者。

这一日,颜真卿偶至泰陵,私自前来参谒祭拜故主玄宗李隆基之灵。

事后闲步观景,忽觉守墓老者极为眼熟,待仔细端详,发现竟是已死官宦高力士。颜真卿这一惊非同小可,急屏退从人,与其交谈,方知就里实情。

原来自上元元年八月,太上皇李隆基移居太极宫甘露殿,高力士与宦官王承恩、魏悦等人因侍从李隆基登长庆楼,便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流放黔中道。

高力士行至巫州,见其地荠菜多而人不食,感伤不已,因而歌咏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宝应元年三月,高力士遇赦回归,闻太上皇已死,乃号啕痛哭,死而复苏,便命家人奏报朝廷,说自己吐血而死。

代宗李豫因高力士乃耆宿长辈,曾护卫先帝,便诏命追赠扬州大都督,使陪葬泰陵。下葬之时,棺中其实只有衣冠,并无尸体。

而高力士本人却隐却本来面目,在此拥庐居住,为故主守陵一十五年。

颜真卿闻罢,嗟叹不已,便要将高力士接回府中,养其终老。

高力士摇头道:老奴今日肯示本来面目拜见宰相大人,其实自知天命已至,将不久于人世矣。我死之后,当陪伴故主于地下,更无他求。

颜真相:则公公今以真面目示我,必有见教。

高力士:老奴当年被李辅国陷害,拜辞故主之时,太上皇亲赐典籍一册,令牌一枚,名单谱系一卷,密嘱我若见你颜大人之时,务必转赐大人。太上皇嘱咐,说大人已知鬼谷门历代相传之事,无须多言,见了此物自然明白。唉,谁知造化弄人,这一等竟便是十七年之久,老奴将垂死之际,方得再见大人之面!

当时言罢,遂进入内室,自墙内暗格中取出一个檀香木匣,郑重交予颜真卿。

颜真卿大礼参拜,接过打开看时,见内中果是三样物什,一如高力士所说。

其书乃名《鬼谷子秘书》,令牌名为“鬼谷太祖王诩之令”,那卷名单,自是《鬼谷门历代掌门祖师谱系》。

颜真卿拜授此三件信物,从此便为鬼谷门第四十五代掌门,习学本门绝技。

高力士见上皇所嘱之事终得完成,不由满心欣慰,乃长笑三声,又大哭三声,自入泰陵墓道,从里面按动机关,关上墓门。

大历十四年,贾耽升任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同年以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梁州刺史、山南西道节度、观察、度支、营田等使,加朝议大夫,封广川男。

也便在当年,唐代宗李豫驾崩,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在位十八年,终寿五十三岁。

李豫崩逝,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

颜真卿任礼仪使,常遭兵部侍郎袁傪排斥,奏疏无法上报朝廷。时值战乱之后,典章法令废弛,颜真卿虽然博古通今,但建议亦多被权臣阻扰,难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