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5章 亿两白银入国库(2 / 2)

“至于尚书之位…”孔衫的声音沉稳依旧,仿佛早已洞悉了秦玲心中所想,“非宋清树莫属。”

“宋清树?”秦玲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随即化为赞许。

宋清树,此人并非张衍般的酷吏,也非王崇山般的老成持重。他出身江南清贵世家,却无世家子弟的纨绔,精于筹算,通晓经济,曾在工部主持过数项耗资巨大却成效卓着的水利工程,账目清晰,调度有方,更难得的是深谙地方实情,懂得如何与各方势力周旋而不失原则。此人是能臣,更是“巧”臣!

“宋清树精于理财,长于‘立’。”孔衫继续道,如同在布一盘精妙的棋局,“追回之巨款,如何善用?北疆军饷、运河疏浚、南方水利、灾后重建…处处需钱,更需精打细算,务求实效。漕运新章、赋税新法推行,如何减少震荡,平稳落地?地方豪强虽受重创,但其根基未绝,如何抚平创伤,恢复民生,又不使其死灰复燃?这些‘立’的功夫,张衍做不来,非宋清树不可。”

“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剑,一张善于织补的巧手。”秦玲唇角终于勾起一丝冰冷的笑意,接过了孔衫的话,“张衍破局在前,刮骨疗毒;宋清树继任于后,缝补生肌。如此,户部这具被蛀空的躯体,或可真正重生。”

“正是此意。”孔衫颔首,目光深邃,“宋清树之‘稳’,可制衡张衍之‘烈’。张衍之‘锐’,亦可为宋清树扫清障碍。二人相辅相成,户部…或可焕然一新。”

人选,就此敲定!

秦玲不再犹豫,提起朱笔,饱蘸浓墨,在那份早已备好的、关于户部人事调动的敕书上,落下了力透纸背的御批:

“准奏。着宋清树,任户部尚书,总领部务。张衍,擢户部右侍郎,专司度支、稽核、追赃并推行江南新法事。望卿等同心戮力,厘清积弊,充盈国帑,不负朕望!”

朱砂鲜红,如同凝固的血,也象征着新的生机。

笔落,殿外传来三更的梆子声。声音悠长,穿透深宫的寂静。

秦玲放下笔,揉了揉有些酸胀的眉心,目光扫过御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关于如何善用这近亿两白银的条陈预案,有北疆的军需,有运河的图纸,有江南的赈济方略…她长长吁出一口气,凤眸中虽疲惫,却重新燃起了锐意进取的光芒。

“银子回来了,接下来…如何花在刀刃上,才是真正的考验。”她看向孔衫。

孔衫的目光也落在那些条陈上,深邃的眼眸如同古井无波:“钱粮如水,堵不如疏,疏不如导。用之得当,可泽被苍生;用之失当,则遗祸无穷。”他站起身,玄袍在烛光下流淌着幽暗的光泽,“张衍与宋清树,便是这引水之渠,开山之斧。能否成事,且看他们…如何挥斧凿渠了。”

帝后二人相视一眼,疲惫中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与决心。追回巨款只是序幕,如何将这带着血腥与民怨的银子,化作滋养帝国肌体的甘霖,化作斩向未来积弊的利刃,化作安抚江南、稳固北疆、疏浚运河、普惠苍生的基石,这场关乎国运的宏大棋局,才刚刚落下了关键的一子。

紫宸殿的灯火,注定还将长明。帝国的车轮,在清除了江南的巨蠹之后,承载着沉重的收获与更沉重的责任,继续向着未知的前路,轰然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