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苏东坡传:全三册 > 五 宰相打岔,皇帝打仗

五 宰相打岔,皇帝打仗(1 / 2)

苏轼在黄州过清闲日子,朝廷里上到皇帝下到臣子却一个个忙碌得很。

满朝臣子压服了,权柄夺到手了,正直宰相王安石用完之后抛弃了,《免役法》、《将兵法》用起来有效果,已经推行开了,“乌台诗案”虽没杀人,事情也算办妥了。如今神宗皇帝终于可以集中精力整顿大宋王朝的百年积弊——冗官,冗兵,冗费。这三冗的根本在于“冗官”,要治这个时弊,皇帝使用的第一个手段就是正官名。

神宗朝以前大宋的官制很乱,分为官、职、差遣三种。所谓“官”就是官员的名称,以此定他的品级俸禄;所谓“职”就是官员身上所加的某学士、某待制一类衔头,以示尊宠;所谓“差遣”,就是此官员具体负责什么工作。三项叠加,乱做一团。一个人官衔名号说起来一长串,他其实是做什么的?有时候竟弄不清。

现在神宗皇帝紧扣时弊新设立了一个衙门,叫做“详定官制所”,对杂乱无章的官制进行仔细修定:吏部尚书改为金紫光禄大夫;五曹尚书改为银青光禄大夫;左、右丞改为光禄大夫;六曹侍郎改为正议大夫;给事中改为通议大夫;左、右谏议改为太中大夫;秘书监改为中大夫;光禄卿至少府监改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农少卿改为朝议大夫;六曹郎中改为朝请、朝散、朝奉大夫;员外郎改为朝请、朝散、朝奉郎;起居舍人改为朝散郎;司谏改为朝奉郎;正言、太常、国子博士改为承议郎;太常、秘书、殿中丞改为奉议郎;太子中允、赞善大夫、洗马改为通直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改为宣德郎;光禄、卫尉、将作监丞改为宣议郎;大理评事改为承事郎;太常寺太祝、奉礼郎改为承奉郎;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改为承务郎。

在这次官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废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官职,改行三省制。

唐朝三省制设置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分别统率群臣。有趣的是,神宗却规定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三职皆虚设,只以左右仆射代行宰相事。其中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责,官职在百官之首;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之职,是为次辅。同时神宗又下诏,废除“参知政事”一职,改为设置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四个副相。

至于“冗兵”之弊,因为王安石推行“将兵法”,在全国设九十二将精锐兵马,裁撤了一大批老弱残兵,提高军队战斗力,“冗兵”之弊大为好转。

冗官、冗兵的弊病解决了,“冗费”自然大减,真宗、仁宗、英宗以来的“三冗”积弊渐渐根除了。

然而所有臣子心里都清楚,神宗改革官制还有一个暗地里的心思,简单说起来就是一句话:削正、副宰相之权。

此时老宰相吴充已经死了,接替相位的是那只臭哄哄的“倒挂蛤蜊”——蔡确。

当年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时候,“三司系”也曾人才济济,可惜后来出了那么多事儿,王安石垮了,韩绛退了,吕惠卿臭了,曾布、吕嘉问贬了,邓绾倒了,章惇和同伙儿闹翻了,只剩李定、张璪、舒亶这么几块料,人品卑劣,神宗皇帝也不拿这帮家伙当回事儿。

因为前头闹了“相州旧案”,神宗一时无法起用司马光这些旧臣,“三司系”又烂成一滩泥!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监察御史出身的蔡确脱颖而出。

蔡确虽然出身“三司系”,可他不是王安石提拔上来的,而是神宗皇帝亲手从下层官员中选出来的,单凭这一点,蔡确在皇帝眼里的份量就盖过李定、张璪这帮酷吏。而且蔡确办理“相州旧案”立了大功,从知谏院升了御史中丞,从御史中丞再升参知政事,已经和章惇平起平坐。偏偏“乌台诗案”章惇维护苏轼,被同伙打倒,结果蔡确一枝独秀,一跃成为“三司系”的新首领,吴充一死,参知政事蔡确顺理成章补了吴充的缺儿。

蔡确能在短短几年时间从监察御史爬到宰相的高位,三分凭时运,三分是巧合,三分靠皇帝提拔,只有一分是自己的真本事。在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六朝任用过的所有宰相中,这个“倒挂蛤蜊”最逊色!要能力没能力,要资历没资历,要根基没根基,要口碑没口碑!蔡确居然能做宰相,真应了那句俗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当年韩琦、富弼、欧阳修、文彦博、范镇、吕诲、张方平、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冯京、陈襄、苏颂、刘挚、宋敏求、李大临、孙觉、范纯仁……济济一堂的大宋朝廷,十来年功夫败落成这样!这不是真事儿,是个梦,一场吓人的噩梦,对吧?

蔡确这种人能爬上相位已是奇迹,想坐稳这把交椅更是难上加难,大概只有两个办法:巴结,勾结。

在延和殿,蔡确摇头摆尾给皇帝当走狗;在政事堂,和老宰相王珪亲密友爱、同进同退,如同一党。至于李定、张璪、舒亶、何正臣这帮人更是蜂拥而上,都给蔡确当了打手。

王珪、确蔡并立为相,一群酷吏执掌朝纲,大宋朝廷正气渐失、邪气渐盛、人才渐空,神宗皇帝是位聪明绝顶的“活尧舜”,他知道,想富国强兵、成尧舜盛世,就靠蔡确、王珪这几块料,怕是不行!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富弼、文彦博这些老臣还没老死,司马光、吕公著仍然年富力强,只不过贬到外头去了,只要皇帝愿意,随时可以招回。

元丰三年九月,神宗下诏,任命老臣冯京担任枢密使;早前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的吕公著提拔为枢密副使;老臣文彦博封为太尉,加河东、永兴军节度使;老臣富弼进为大司徒。早前被皇帝抛弃了的旧宰相王安石也没被亏待,受封歧国公。

忽然间,已被冷落多年的一班老臣子得到了皇帝的礼遇,“旧臣”首领之一的冯京又被起用,“嘉祐四友”之一的吕公著升了上来……

就在“三司系”一片惊诧的时候,神宗皇帝已经把王珪、蔡确叫到延和殿上,对他们说:“早先朝廷因为变法逐走一批臣子。可朕知道这些人对朝廷是忠的,对朕也忠诚不二,且有才学,弃置太久也不合适,想问问宰相的意思。”

前头神宗已经起用了一批旧臣,根本不问宰相,现在忽然“问宰相意思”,蔡确精乖无比,立刻有了感觉,暗暗心惊。

不等宰相开口,神宗已经缓缓说道:“朕看王震、吴雍等人后生新进,颇有才干,可以使用;刘挚是个有勇气的人,让他做南宫舍人倒不错;范纯仁也直率,用为太常少卿应该称职。卿等以为如何?”

皇帝看似与宰相商量,其实自说自话,三言两语又起用了一大批旧臣!两个宰相别说提出异议,连一声“领德音”都来不及说。

见两个宰相都不吭声,神宗皇帝又缓缓说道:“这些年御史中丞屡屡更换,都不能使朕称心。现在朕打算用司马光为御史中丞,宰相以为如何?”

司马光!此是“嘉祐四友”之首,天下旧臣之首,“三司系”官员的头号政敌!自从熙宁年间司马光退出朝廷回家著书,多年来一声不吭,天下人却从没忘记这位忠直名臣,神宗皇帝对司马光也是念念不忘,现在忽然提拔此人做御史中丞,这是从“三司系”手里夺过台谏大权交给“旧臣”去掌了!

朝廷政、军、财、谏四权,前三个权力在皇帝手中,臣子不敢觊觎,唯台谏之权一半在天子,一半在大臣。自从王安石扫**御史台,御史衙门就成了“三司系”的根本要地,从御史中丞、御史知杂事到监察御史皆是“三司”心腹,多少场大狱从御史台兴起,冯京、王安国、郑侠、吴充、苏轼这些“三司系”的死敌都被御史台打翻在地!现在皇帝竟把司马光放到这个位置上,这是要罢逐“三司系”转而使用旧臣吗?

要真是这样,蔡确岂不毁了?

想到这里,蔡确吓得脸色灰黄。不等他回话,神宗又说:“另有一个苏子瞻,早年以制科超等拔擢,得先皇器重,密州救民,徐州治水,政绩也不错,后来出了个‘诗案’,也没审出结果来,倒把他贬去黄州数载,有些可怜。朕觉得以此人可以充翰林学士或中书舍人。”说到这里自己略想了想,“先让苏轼做个中书舍人吧。”又问蔡确、王珪,“宰相以为如何?”

皇帝一声声询问宰相,其实完全自说自话,哪有“询问”之心?王珪是个没廉耻的墙头草,蔡确是个没根底的“新贵”,在皇帝眼里这两人都没份量,两位宰相也有自知之明,虽然心里又惊又怕,嘴上却不敢说半个“不”字。

半晌,蔡确硬着头皮勉强说了句:“臣以为司马光颇孚重望,可以让他担任翰林学士,又或者命其掌管三司,如此更显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