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苏东坡传:全三册 > 二 起用重臣学问很深

二 起用重臣学问很深(2 / 2)

从仁宗嘉祐五年拜相,韩琦在任多年,侍奉仁宗、英宗、神宗三位皇帝,处乱不惊,稳如磐石,功勋卓著,是一位天下敬仰的贤相。可依大宋朝的惯例,皇帝不信官员,于是铁打衙门流水官,调动不停,像韩琦这样稳坐相位以历三朝的以前从无先例。神宗皇帝忌惮韩琦,要罢他的相权,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实神宗皇帝并不想立刻斥逐前朝重臣。因为英宗皇帝在位仅四年,如今在朝执政的宰相韩琦、曾公亮、参知政事欧阳修以及文彦博、富弼、赵抃等人都是仁宗皇帝留下的老臣子,这些人久经历练,个个都是国家柱石,神宗皇帝心里是信任这些老臣的。再说,韩琦、欧阳修都参与过仁宗朝的“庆历新政”,也就是说,这些老臣心中是倾向于变法的。对这批忠诚能干又愿意辅助变法的老臣,神宗皇帝视如珍宝,一个都不想触动。他起用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这些新人,是让他们和老臣一同执行变法,而不是要用新臣替代旧臣。

与去世的英宗皇帝不同,神宗皇帝是个雄才大略的明君,没有争权的小心眼儿。可神宗也知道政治险恶,朝臣中总有些小人自己跳出来做走狗,揣测皇帝的意图,兴风作浪迫害大臣,以此在天子面前邀宠。现在皇帝对王安石一个不谨慎的任命很可能被别人误以为是要逐老臣,要争权!弄不好会有小人跳出来与老臣们为难,生出一场无谓的波折,既让忠诚的老臣寒心,又影响变法的实施,有百害无一利。

想到这儿,神宗皇帝知道这步棋走错了。可王安石担任江宁知府的诏命已下发,此事该如何缓冲?一时拿不定主意,只得把通进银台司韩维找来商量。

韩维是神宗皇帝身边的心腹大臣,突然被皇帝叫来问话,还没进宫,他已猜到皇帝要问什么了。

神宗皇帝不和别人商量就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诏命已经下达又犯了犹豫,可见皇帝到底年轻,办起事来毛躁些。至于这个任命可能引发的种种麻烦韩维早已想到,就算皇帝不叫他,韩维也准备来劝谏。现在皇帝召他来问计,说明皇帝也把问题想透了,这样当然最好。

至于问题如此补救韩维心里早有计较,上殿行礼之后开口就说:“臣听说陛下委任王安石为知江宁府,臣窃以为此举不妥。”

听了这话神宗皇帝心里暗喜,嘴上缓缓问道:“卿觉得何处不妥?”

韩维忙说:“王安石是个能办大事的人,可四年前他丁忧离职,丁忧期满后先帝几次叫他进京,王安石一直托故不肯奉诏,虽然此人不愿做官有他的缘故,可旁人不知道,都责备王安石孤傲,臣也以为王安石如此冷慢先帝,无论情由,先有过失!现在陛下刚继位,立刻派王安石做江宁知府,江宁府是个大郡,且王安石的家也在江宁,如此任命,在陛下是一心选贤任能,可臣以为这么做未免太迁就王安石了,旁人看了会怎么想呢?”

韩维和王安石是至交,以前在神宗面前屡次保举王安石的就是韩维。可现在他当殿指责王安石“孤傲冷慢”,话说得很不客气,神宗当然知道韩维说的全是虚话,其实是递过来一个台阶,为皇帝找个收回成命的借口。

眼前有了台阶儿,皇帝也就顺势而下,鼻子里冷冷地哼了一声:“王安石果然孤傲得很!朕看这个江宁知府先不忙给他做!”说了这么一句硬话,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韩维,等着听他的下文。

果然,眼看皇帝收回了前命,韩维的语气也和缓下来了:“王安石虽然孤傲冷慢,毕竟是个能臣,陛下新继大统,正该选贤任能,既已发下诏命,倘若全部收回,不授王安石一官半职,也怕别人误会。臣以为不如改任王安石为翰林学士,让此人在陛下身边出出主意,看他的本领究竟如何,若可用,日后再加以提拔。”说到这里缓了口气,又换个话头儿,“臣听说司马光、吕公著都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此二人早先与王安石合称‘嘉祐三友’,互相熟识,都是值得器重的臣子。”

韩维这话说得非常有趣。因为坊间相传并无“嘉祐三友”之说,而是“嘉祐四友”,其中与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齐名而未被韩维提及的,正是韩维自己。

——皇帝既然要重用新人,“嘉祐四友”不妨个个重用,不要只重用前三位,而落下后面这一位……

韩维话里夹带的这点儿“私货”神宗皇帝当然听出来了。

对韩维,皇帝当然是要重用的,实际上神宗皇帝已经准备了一个“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的要紧职位留给他,让韩维坐镇京畿给皇帝当管家。只是现在讨论的是王安石的任命,这些话且不必提。

眼下这位英明的皇帝已经想明白了,王安石不该做江宁知府,若改任他为翰林学士,一来这个职位说忙则忙,说闲就闲,说重也重,说轻也轻,远不像江宁知府那么显眼,不至引发臣子的妄测;另外,江宁府毕竟远在天边,若是让王安石做了翰林学士,就能立刻将此人调进汴京,亲近皇帝,将来要变法,动起手来也利落;同时,把王安石调进京城在皇帝身边做学士,正好借机考察此人的品行能力。

一举三得,真是妙计。

到这时神宗心里只剩一个顾虑:“王安石为人执拗,先帝也曾召他进京,可他屡屡辞谢不来。这次朕已委他重任,忽然改任,王安石会不会计较官职辞谢不来?”

皇帝这个考虑也很切实。可韩维与王安石莫逆之交,深知此人大公无私,早先不肯进京是看透了英宗皇帝不能变法,所以不来。如今神宗一心变法,莫说给王安石一个翰林学士,就算让他做个小吏王安石也必欣然接受。略一沉吟就说:“王安石是个务实的能臣,但求为国尽力,不会计较官职高低。臣敢向陛下担保:王安石见诏即来。”

神宗皇帝英明干练,听谏即行,当天就发诏命,收回前边的任命,改任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没多久,又提拔韩维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

至此,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全都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成了神宗皇帝新手提拔的左膀右臂。大名鼎鼎的“嘉祐四贤友”改了个称呼,被天下人颂为“熙宁四内翰”了。

京城里的诸多变动远在江宁的王安石并不知情,正望眼欲穿,苦苦盼着朝廷飞来的任命。

自从英宗治平元年辞官归隐,王安石一直呆在江宁开馆讲学,表面上不问政事,其实他的两只眼睛始终盯着京师的人事变化。英宗皇帝刚崩,天下人就感觉到朝廷中涌动着一股新气象,远在江宁的王安石嗅觉比旁人更灵敏,心里顿时有了一丝躁动。

果然,新皇继位刚一个月,委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的诏命已经下达。

接了这道诏命,王安石反而一愣,不知皇帝这是要变法还是要逐旧臣?正在猜测皇帝的心思,改任他为翰林学士的诏命已经到了。这时王安石才算完全明白了皇帝的心意,真就像韩维说的,根本不计较官职大小,见诏即行,当天就打了个小小的包袱直奔京师而来。

可惜,政治这个东西有时候真的很麻烦。神宗皇帝错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仅一天就改正过来,可就这一天功夫,已经有一帮臣子误解了皇帝的意图,以为他急着提拔“嘉祐四友”是要整治前朝老臣,于是纷纷跳出来毫不客气地对老臣发起了攻击。

神宗皇帝最不想看到的麻烦事还是发生了。只是第一个遭到攻讦的并非宰相韩琦,而是参知政事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