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稳定后,如果他愿意,再和他探讨考试的问题。我没有和女儿分析试卷,因为我并不懂多少,只问她是怎么看待这次考试,又是怎么看自己的。在一问一答中,孩子就清楚了自己的内心。我并不做任何评价,只是听她讲。当我可以看到她的内心,并且理解她的时候,她的难过就越来越少,反而可以安心地去思考学习了。
Q:孩子二年级,学习倒是很认真,知识点也能掌握,但有时候考试读不懂题干,这样的情况会不会随着孩子年龄大些而变好?还是我平时应该给他额外训练一些卷子?
A:二年级的小朋友的确会有对题目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发生,有讲解时可能明白了,但当他自己读书面文字的时候,就又搞不懂题干表达的意思了。刚开始学习语文,对有些知识点的表述不太理解,这很正常。
举个例子,二年级的小朋友开始学习除法,“除”和“除以”的区别,孩子可能就分不清,做题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再比如,大人听到“小明把花瓶打碎了”和“花瓶被小明打碎了”,会很清楚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小孩子可能就理解不了。如果孩子遇到这类问题,家长要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上给予帮助。
针对这位家长的问题,我不建议给孩子做额外的卷子,或者刻意地在阅读理解方面增加训练。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额外的课业负担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觉得这不是他分内的事情,就不愿意做。其次,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阅读理解不到位很正常,家长不必焦虑,很多孩子都是这样,我女儿小时候也是。她学拼音拼写由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组成的“wu”时,总是不知道“w”和“u”哪个写在前哪个写在后,我教了她好几次她还是分不清,我索性也不再教了。结果三年级的时候,她自己就会了。
孩子的心智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阶段不理解的知识,可能下个阶段就理解了。家长不用太着急,也不用刻意去训练孩子。在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教一教,教不会的,就等一等,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学会。
Q:孩子六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其实他很厌烦学习,不爱写作业。而且考试前很焦虑,怕自己考砸,有点儿完美主义倾向,总是怕事情做不好而不敢尝试。我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不抵触学习,激发他内在的学习动力,让他不害怕失败呢?
A:我将从两个方面解答这个问题:抵触学习和完美主义倾向。
我们先来看看是什么让孩子那么厌烦学习。对孩子来说,学习意味着什么?如果学习能带来收获,带来成就感和愉悦感,又怎么会厌烦?但如果学习这件事是枯燥的、机械的,从中得不到任何乐趣,那厌烦学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孩子的生命能量需要在许多地方得到释放,心理需求也要在许多地方得到满足。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建构完整的自我需要很多内在资源,比如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等,而学习只能满足认知资源的需求。如果孩子不能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滋养,生活中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情,那么他的生命便是不完整的。生命的内在需求是全面的,当这些内在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便会出现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这是普遍的现象,如果这个孩子也是这样,那我建议家长要注意他的全面发展,而非只关注学习。当孩子的生命完整了,学习态度自然会发生改变。
我们再来看完美主义倾向。一个孩子追求完美,想考高分只是表象,他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说,当把事情做得非常好的时候,他在心理上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满足?毋庸置疑,是被认可、被肯定。只有把事情做好了,他才可以体验到自我价值和存在感,于是就拼命地追求完美。
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有天性的因素,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家长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孩子却感觉到的隐性要求造成的。比如,妈妈对自己要求很高,或者妈妈对爸爸的要求很高,孩子只是看着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便认为自己一定要做得很好才能达到标准。
如果是天性的因素,家长就要把“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做不好并不代表你不好”等信念不断植入孩子的信念系统,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让他知道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家长本身也有完美主义倾向,那就需要家长先做出改变,再来带动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