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智发展是一个过程,
这个阶段不理解的知识,
可能下个阶段就理解了。
家长不用太着急,
也不用刻意去训练孩子。
Q:孩子今年初二,每次快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在家里懒得说话,有时候脾气又特别暴躁。他在班里成绩排前几名,平时表现很好,父母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为什么,怎么才能帮助他?
A:考试前紧张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很多孩子都会有,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大人们传递了一种信息——考好了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不够好。成绩不好的孩子常常被拿来和成绩好的孩子作比较,有时还会遭到批评甚至责骂,这样的评价机制导致很多孩子害怕考试。尖子生怕排名下降,落后生怕自己考不好又会有很难堪的体验。
实际上,考试只是学习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一段时间后考试,目的是查漏补缺,检验一下前段时间的学习效果。学得好,可以提高学习难度,顺利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学得不太好,可以根据考试情况把之前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
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家长要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及时给予陪伴。当孩子紧张时,不要只是告诉他“你不要紧张”,这是没有用的。可以坐下来,跟孩子探讨是什么让他那么紧张,让他明了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如何活动的,帮助孩子转化那些不合理的想法。如果脑海中一直有类似“我一定要考前五名”这样的想法,那这个孩子考前必然会焦虑。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他转变信念,让他认为“我是为了获得知识才学习的,考多少名并不重要”,那么孩子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平时的学习而不是应付考试上。
另一方面,要告诉孩子,考试分数绝不是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而是用来衡量他某一阶段学习成果的,让孩子把考试当作学习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结果。
Q:孩子马上中考,模拟考发挥失常,数学成绩比平时低了十几分,导致总排名下降很多。我觉得一次考试失利并不代表什么,但他很紧张,怎么安慰他似乎都不起作用。当孩子没有考好时,家长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到他呢?
A:初三、高三的孩子即将参加中、高考,和其他年级的孩子相比,他们面对考试失利时的心情有很大不同。有关自己的前程,自然会格外焦虑紧张,这是人之常情。面对升学的压力,他们情绪的变化其实是一种自动化的防御机制。家长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紧张和焦虑,不说“没关系”“没有什么”这样的话,因为说出这样的话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有关系了。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让他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接下来的大大小小的考试。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面对中、高考的压力,孩子紧张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如果家长也表现得十分焦虑的话,就会加剧孩子的紧张情绪。家长要坚定一个信念:中考也好,高考也罢,不过就是孩子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节点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坚定这个信念后,就会对孩子的考试成绩、进入哪个学校没有那么高的期待了。从我的经验来看,家长淡定从容会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家长该工作就工作,该吃吃,该睡睡,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没有因为自己的考试而受影响,内心也会轻松一些。所以,家长没有必要放下自己的事情专门照顾孩子,这样反而会让他觉得如临大敌。
有时,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下降而情绪低落,家长沉默地给予一个拥抱,或者轻抚他的肩膀以示安慰,可能比说一箩筐话都管用。我女儿高考前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一模考得不好,心情也差到极点。知道模拟考试分数的那天,她饭也吃不下就回屋去了,我并没有说什么。去到她屋里,看她趴在**一动不动,我轻轻地坐在她旁边,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摩挲着,用我的手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在这里陪着你。结果她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起身搂着我的脖子哭了好半天,跟我说:“妈妈,我好难过,我快绷不住了!”我抱着她,拍着她的后背,告诉她:“我知道,我知道。”发泄了一会儿后,她的情绪就平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