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梁衡中学生阅读与写作必备套装(全2册) > 第99章 论科学文学——兼谈《数理化通俗演义》的创作

第99章 论科学文学——兼谈《数理化通俗演义》的创作(2 / 2)

我们还要注意科学文学的趣味性,以克服人们对科学的畏惧情绪和厌读心理。如我们把科学性比作一个鸡蛋,那就一定要在这个鸡蛋里找出趣味性的骨头来,鲁迅先生在赞扬某些外国科普作品注意趣味性后,批评说:“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它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华盖集·忽然想到》)科学文学中的趣味效果有三种,即情趣、事趣、理趣。我在创作《演义》时努力追求这三趣,我想这是使作品通俗,拉近生活与科学、凡人与作家之间距离的主要手段。

情趣是围绕人物来挖掘和展开的,就是要写出科学家的感情、情绪、性格,把科学家还原为人。除了写科学家对事业的痴心、钟情,还要写他的人之常情。科学家也是人,凡是人存在的地方都有情趣,只是由于科学的严肃性,使人误以为科学家常板着面孔。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注意发掘这种情趣,它便如小溪流水、野花映田般到处都是,足可以冲淡科学旷野上的寂寞。

爱因斯坦给人讲相对论时总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上面挂满表,表示宇宙各处的不同时。但他一会儿就要问问听课的人几点了,然后抱歉地说:“我在宇宙间挂满表,但忘了自己先带一块。”科学家的幽默跃然纸上。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仍如常人一样,他喜欢看电影,看完后就和学生们争论为什么电影里总是好人先打死坏人。争论不下,他就到玩具店买了两把玩具手枪,当场比试,正是这种好奇心使他永葆发明的青春。科学发明史上有许多是歪打正着的。被马克思称为引起工业革命的发明之一,“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木匠哈格里斯在与妻子吵架时,一脚踢翻旧式纺车,纺锭倒立,得到启发而发明的。达尔文在自传里写到他年轻时采集标本,左右手各捏了一只虫,发现树上又有一只未见过的虫,一急将手中一只扔到嘴里,伸手去捉树上那只,结果嘴里的虫放出一种辣液,一惊,三只虫都跑了。他晚年闭门写作,孩子们都难得见他。一天小儿子从门缝里伸进手来,托着六个便士,要求能与爸爸玩一会儿。他一下抱起儿子,爱与愧的泪夺眶而出(《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年环球先从自然探得实际,六个便士只向爸爸买点时间)。这些情趣并不直接涉及某项发现发明,但都有人情,而且是科学家特有的人情、人性。这在科学史上比比皆是,但过去人们只作为闲谈而很少把它作为文学素材。

事趣,是指科学发现、发明本身的奇、巧、险、绝、笑,因而产生的趣事,是围绕科学事件来挖掘和展开的。阿基米德在洗澡盆里悟到浮力定律,门捷列夫在梦中悟到元素周期表,惰性气体的发现简直是一场捉迷藏游戏。1868年人们用光谱法发现太阳上有氦,地球上有没有呢?大家纷纷来找。英国物理学家瑞利1894年先找到一种未知气体,认为一定是氦了,结果是新元素,命为“氩”,他既高兴又不服,又找到一种,还不是氦,命为“氪”,又找,发现了“氖”,最后才找到氦,却导致一系列新发现。《演义》记述此事时说:“真是种瓜收豆,种豆收麦,跌跤拾宝,阴差阳错。”17世纪中叶,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实验室里无意将一束紫罗兰花沾上了盐酸雾,结果紫花变红。他顺藤摸瓜,发现了酸碱可使颜色变化的道理,特别是发明了现在中学实验室还在用的颜色试剂、试纸。这种趣事科学史上很多很多,它与情趣不同,是和某项发现发明直接有关的。挖掘这种材料可使作品引人入胜,也可减少科学神秘感,便于读者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理趣是围绕科学道理来挖掘和展开的,它的角度不在阐述原理本身,而是以通俗的叙述画龙点睛,使人对科学原理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追求捅破窗纸和灵犀一点的效果。气功是许多人所向往的,于是就有人故弄玄虚。有人将手插入飞转的电扇,电扇立止而手指不伤,有人在气球上垫一块木板,踩上去,气球不破,说是气功。实际是力学原理的运用。如果将手指由电扇后插入立断无疑,没有木板,气球必破。一百年前,运动员起跑都是站立式,有一个叫林希尔的,发现袋鼠奔跑前总要将身子弯下贴近地面,他不怕讥笑,也弯下身子,果然战胜所有对手。到20世纪初,生理学家、物理学家才弄懂,原来人将身子压弯,就成了一个贮满能的弹簧,爆发力很强。一间屋子里拉满横竖的铁丝,蝙蝠却能自由地穿飞,因为它能发出超声波导航。一条响尾蛇,不靠眼睛就能捕到食物,它是靠红外线定位。这些都被科学家相似放大而发明了雷达、导弹。可以说,我们平常看似纷繁复杂,甚至不相关的生活现象,在冥冥中都有各种各样的道理管着。这种事物内部联系与外部现象的貌似无关甚至相反,常使人大吃一惊。这种由表及里的认识,由果及因的探寻,是科学文学特有的理趣。与事趣不同,在写作上理趣是从理出发,为阐述而找事的;事趣则是从事出发来引出理的。

由情、事、理三个角度引发的趣味是在读者与科学间架起的三座桥梁。通过这三座桥,本来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科学就变得亲切了,可近可及了,再加通俗的写作,读者就可登堂入室,理解科学,欣赏科学了。

三、科学文学的美学追求

(一)人情美:让科学重归人的怀抱

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向学生讲双氧水一课时,想去参考一下一百年前狄那尔是怎样发明双氧水的,他惊叹道:“我发现其中许多特别重要的部分,尤其是关于狄那尔如何获得发明的途径……在以后陆续出版的介绍这类知识的一般书籍中都被仔细地删除了。”正如鲁迅所说,一束花被剪去了所有的叶。科学是人创立的,人们发现了原理,对发现的过程,对为发现做出贡献的人就不大注意了。正如秋天收获了粮食就将秸秆扔掉,但是我们不能只收获一次粮食,明年、后年还要再种再收,因此对禾苗的研究,对禾苗怎样艰难辛勤地从土壤中汲取营养水分,然后舍一生去孕育那一穗果实的过程的观察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人类为生存进行着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不过因各人的分工不同各有侧重。而在这三大实践中都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会遇到生死爱憎,都有七情六欲,都会有昂扬的进取、意外的胜利或无奈的失落、残酷的失败。无论他进行哪方面的实践,在感情上都是相通的,正是这种相通的情感决定了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个窗口去探视人的心灵的,在一个具体的社会实践的舞台上,人很渺小。但在人类浩瀚的思想感情世界中,某种实践只不过是这个大“人”的小小的注脚。科学特别是它的结论单独存在时,是客观规律的表现,当它还原为人与人的结合过程时,便是人们的心迹。一个公式定理的确立是无数科学家血与汗的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牺牲。

“无理数”现在这个普遍的数学概念,初中生都知道。但当初希腊数学家帕索斯向朋友们在小船上提出这个概念时,被朋友们认为是大逆不道,背叛师长,将他投到海里淹死了(《演义》第二回:聪明人喜谈发现,蛮横者无理杀人)。胜利的喜悦可以使人发狂,阿基米德在澡盆里发现浮力原理,便赤身冲上街道高喊:“发现了!发现了!”开普勒推算出天体规律后奋笔疾书:“大事已告成,书已写出,可能当代就有人读它,也可能后世才有人读它,甚至要等一个世纪才有一个读者,这我就管不着了。”不被理解的屈辱比挨打还难受,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当初不被人理解,他一人在荒郊野外对天长叹,我的发现要么荒诞无稽,要么就是牛顿。但天地无声,轻风掠过湖面一片凄凉,他脚一软颓然坐地(《演义》第五十九回)。

人的灵魂、思想和感情只有在客观实践的撞击、扭曲、迸裂中才可发出最大的闪光,我们在这时才能窥见它的美丽。这些精神和感情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从事不同社会实践的人都是一致相通的。科学文学就是要通过科学进程中的各种撞击捕捉感情的火花,通过这扇窗户去探寻人的灵魂,写出人情的美、人性的美。

(二)哲理美:从科学中悟出哲理的思索

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的美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描写的美,如素描画,写出客观的景物或人的活动;第二是感情的美,如写意画,写出人的内心世界;第三是哲理的美,能将人的活动、思想上升到哲理,使读者猛然省悟,铭记不忘,并能指导自己以后的行动。而这三个层次的取得,则是无论何种题材都可达到的,科学文学也不例外。

科学家经过千辛万苦总结出客观世界的规律、公式、定理,但这些规律、公式、定理还不是哲理。哲学是从人们大量的社会活动、思维方式、实验方法及内心世界的活动中提炼出哲理的思考,让读者在享受到描述的美、感情的美之后又得到一种哲理的美。这是最高的享受。这种美我们在其他题材的作品中也可得到。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们各以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景物的发展而得出哲理的结论,而这些哲理都带有政治斗争和人情世故的色彩。科学文学应该寻找科学色彩的哲理思索,让读者通过科学这个梯子登上哲理的台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一生精于观察,发誓要观察记录够1000颗星,但只到750颗便离开人世,临终嘱咐他的学生一定要继续完成。开普勒却不听他的话,专门研究一颗——火星,不求广而求深,终于在8分的微小差距上找到了突破口,推翻了行星作圆周运动的旧说。这是一个点与面、深与广的方法问题,也是一个孤立与联系、静止与运动的哲学问题。第谷是个富翁,但他不懂得怎样来使用这些财富。“认真”是辩证唯物观的体现。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有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在科学实验这个侧面也同样能说明这个哲理。不过它却是科学的例证、科学的色彩。

《演义》在讲了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故事后有这样一段概括性的话:“各位读者,科学就是要求得世界的真面目。由于自然现象的纷繁复杂,由于我们的知识和观察手段受一定的限制,我们对世界本来面目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差。科学的任务就是不断克服这种误差,弄清真相,逼近真理。为此达尔文才甘冒风浪之险环球五年,去觅物种起源的根据;为此居里夫人才不避烟火,炼镭八年,去寻放射性的踪迹;为此赫歇尔才不惮其苦地观察记录了10万多颗恒星,终于弄清了银河系的结构;为此卢瑟福才不厌其烦地分析了25000张基本粒子照片,终于从6张照片中找出了元素人工转变的根据。人们为对付自然假象的蒙蔽,克服主观与客观的误差,最有效的武器莫过于‘认真’二字。所以在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最不能原谅的就是‘马虎’一词。正是:‘自然本是一座城,街巷门牌甚分明,细心辨认都是路,马马虎虎行不通。’哲理给人的是高远、深刻、隽永的美,而这种美在永恒的科学事业中是处处闪现的。”

美是让人感觉、欣赏和陶醉的,科学是让人理解、认识和实用的。正像一辆小汽车,它完好的性能和优美的外表是两回事,但又可以实现有机的结合。科学文学就是要让人在认识和使用科学的同时享受到它特有的美。

199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