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梁衡中学生阅读与写作必备套装(全2册) > 第99章 论科学文学——兼谈《数理化通俗演义》的创作

第99章 论科学文学——兼谈《数理化通俗演义》的创作(1 / 2)

“科学小说研究会”发起在全国第一次讨论科学小说,应该说这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

我国在解放前很久的历史时期重文史轻自然科学,这是民族发展史上的欠缺,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件憾事。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随着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科学事业也开始大发展,并开始了科学的大普及,科学文学也出现了一定的势头。但可惜这种势头持续不长,只停留在科普宣传的层次上,未出现特别有影响的作品,并且这几年又渐趋沉寂。这其中一些理论问题很值得探讨。我在长期任记者,接触科学界、教育界的过程中,业余创作了《数理化通俗演义》,有幸在这次评奖会上得奖。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一、科学与文学的互补

我们研究科学文学首先要弄清它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即:科学需要不需要文学,文学需要不需要科学?它们之间有无必要结合?尽管我国的科学文化并不十分繁荣,但可以肯定地说,科学需要文学。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科学本身的使命,二是对从事科学工作的人的塑造。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大自然的规律,这些规律尽管是非常普通,常见常用须臾不可离开的,但要去理解它却很难。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工作,谁去管他天上行星的开普勒定律呢?早晨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谁还去探究这是水的表面张力呢?如果每天见一个现象就要探出一个理,那就生活得太累了。坐车的人不一定会开车,开车的人不一定会造车。吃饭的人不一定都会烧莱,会烧菜的人不一定都会种菜。虽然我们不必人人去探究这些自然道理,但总得有一部分人去分工研究它,这样我们在大自然中才能取得更多的自由。而且科学家们已专门弄清的道理还应该在社会上尽量普及,这样社会文明程度才会提高,但无奈科学道理是这样的抽象枯燥,它像一个内慈外严的师长,像一个一片忠心却又一脸冰霜的仆人,总不被人理解,不怎么讨人喜欢。但科学的普及又是关乎民族存亡与进步的大事,因此怎样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科学意识,并让民众自觉接受,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科学想到了文学,文学艺术的扭力足可补科学道理的艰涩枯燥之憾。

我们再从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文学是人学,生死与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而科学家因为工作的枯燥,便常被误解为感情的贫乏。一般来讲,实验室不是流血的战场,所以生死的考验、壮烈的牺牲也不多见,因此科学家的生活就更鲜为人知。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观念,而忽略了生产力的标准,忽略了科学技术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因此科学人物的地位总是不如政治人物高,科学家总是不如勇士、才子引起人的关注。这种观念的偏颇,必然会影响到文化结构的畸形,我们历史上已吃了重文轻理的亏。因此对科学人物,包括他们的事业和生活的反映,是科学宣传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又需要文学来帮忙了。

世上不管什么业绩都是人创造的,欲立其业,必得其人。树起科学家的形象,塑造好他们的典型,吸引千千万万的读者,这是对从事科学的人的最好奖赏,同时科学文学的熏陶也会产生出许多新的科学家。而事实上,科学家的生活也绝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枯燥贫乏,缺少起伏波澜。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其壮烈不亚于邱少云在烈火中献身;伽利略的冤狱达三百多年,教会对科学的压迫之烈,不亚于任何政治派别间的压迫;诺贝尔的爱情悲剧可以使琼瑶小说大为失色;而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斯塔克,投靠希特勒,对爱因斯坦的疯狂迫害,简直是秦桧对岳飞迫害的重演。只是因为科学真理的光辉常常掩盖了发现它的人物。那些简洁的原理一旦被世人确认,伴其发现过程的人和事就常被舍去。这些被舍弃的东西应该让文学去把他抬回来。尽管这对发现本身已无用,但对研究、宣传、塑造从事科学事业的人,对科学事业以后的发展却极有用。

从文学的角度说,文学每日每时都在寻找着真善美的东西,寻找着永恒的主题。过去我们对真理的理解多是感情的真挚和对人生真理的追求,而科学真理常被忽略。文学作品第一怕假,一假哪怕你有再高的艺术性也没有生命力。而作品为追求自身的生命力,总是先寻找永恒的主题,寻找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和航标灯似的人物,写那些历史上已下结论的人和事。这样作品的艺术之毛就有了可附之皮。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大的战争、事件、历史人物总是百写不厌。而科学真理的永恒及科学事件的影响,不亚于这些科学原理及历史事件。虽然岁月已过去千百年,但我们还在伽利略、牛顿所揭示的物理世界里,达尔文所揭示的生物世界里生活。这才是一个被忽略的永恒的题材,这是再好的作家靠编故事也无法取得的永恒。只是历史观的偏狭和这些题材难于驾驭,使一般作家不愿去涉猎,才造成科学文学的歉收。克服了这层障碍,恰如其分地利用这些人人都关心、都知道的科学知识、事件、原理,将自己的作品附在这棵科学真理的大树上,那么文学之藤就会蒙络摇缀,长青不枯的。许多成功的文学作品,如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就是例证。

我自己创作《数理化通俗演义》,最初的动机就是想用文学的形象、趣味来补科学的抽象、单调。我曾长期当记者,跑教育,发现学生读书还像我小时候一样的苦,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变,于是就想写一本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式的科学读物。这本书出版一印再印很受欢迎,大概正是这种互补的结果。科学领域中发生的人物、事件及其真理,与文学创作中所追求的人物、事件、主题有相似之处。按照相似原理,两事物间的相似点就意味着一种事物的生长点,由此而杂交产生的新事物有极强的生命力,这在科学上常表现为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放射医学等。在文学和科学这两大学科间的广阔地带上诞生的科学文学,必然表现出杂交互补的优势而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科学文学的特点

科学文学是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结合。就内容而言,它不出科学原理、科学人物、科学事件,也可称为科学文学三要素。就形式而言,它可以是散文、报告文学、小说、诗歌、剧本等一切文学形式。科学文学属于文学的范畴而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发展繁荣科学文学是文学家要解决的课题,而不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性

科学文学无论用何种形式,也无论是实写人物事件还是幻想虚构,总要围绕基本的科学道理,不能胡编滥造,也不能借科幻之名任意杜撰。作家在创作之初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科学原理来作创作的依据,这可以是对已知原理的阐述,也可以是对未知原理的推测。南宋词人辛弃疾写过许多壮怀激烈的爱国诗篇,许多咏叹山水的佳作,但很少人注意他还有一首科学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木兰花慢》)“无根谁系”现在我们知道,是万有引力系着月亮飞不去。“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诗人当初只是推测,但有道理,经受了实践检验,所以我们现在说他是科学诗,科学文学。

国外有一个电视剧,讲为了给一病人清除脑血栓,就将一医疗小组缩小在一滴药里,从血管中注射进去,这几个人就如在河网上航行一样经过大小血管到达病灶点完成了任务。这是以人体生理结构作依据的,构思新颖但并不荒诞。凡尔纳在他的小说中所预言的许多科学探险,如环球、登月等,现在都成了现实。科幻是这样,围绕已发现的科学原理和过去的科学事件写的作品更要紧扣科学性这个特点。科学性是科学文学的灵魂,是生命线,科学文学作品没有科学性或依据的是错误的道理,这作品就是一叶无根的浮萍或是一具冰凉的僵尸。

(二)通俗性

科学文学作品要做到通俗性,一是要确立正确的读者观。有两种读者观。一种是写东西就不准备给更多的人看,不准备让更多的人看懂,像李商隐那样的无题诗,追求一种独白式的自赏**和曲高和寡式的共鸣。另一种是唯恐读者太少,如白居易那样,写完诗就给老妇念,把艰深的词改掉。这是追求大合唱式的共鸣。第一种大多偏重于提炼、研究,在小范围内传播,追求积累和结晶。第二种大多偏重于阐述、昭示,在大范围内传播,追求宣传普及的效果,两者目的不同。显然科学文学是担负着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任务的,科学内容本身是可以在小范围内提炼、研究、积累的,正如文学也有许多高深的精品那样,但那是科学家和实验室的事,用不着科学文学来承担。科学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它要通俗,要到众多的读者中去扎根。它的生命之源不是靠一根根深的主根,而是靠无数的浅而广的须根来维持的。

二是要明确通俗化的本质是一种转换,前面提到的白居易写诗力求妇孺皆知,这是一种作家创作心理向读者接受心理的转换,也是文学内部由深到浅的转换。要将科学道理转换为文学作品,则是一种远距离的大迁徙,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大转换,难度自然是很大的,这大概也是科学文学作品少的原因之一。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这最难的事办到了,它既兼科学内容,又兼文学魅力,就有了个性,有了独立于文学之林的生的权利。要树立一个信心,我们搞科学文学创作的就要以这种转换为己任。

三是在技巧上注意掌握用模糊叙述法和相似过渡法。我在创作《数理化通俗演义》时做了这种尝试。模糊法也是基于黑箱原理,就是对科学道理只说个大概轮廓就够了,要掌握好这个“度”。读者对某个问题有一个浅近的认识就行了,不要强迫人家来上专业课。比如相对论是很难懂的,在《演义》里就只轮廓地讲一下:牛顿说时间、空间是绝对的。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是相对的,可变的,在高速运动状态下,尺子会缩,钟会慢,物体重量会增加。物质的质量与能量会转化。这就够了,有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和爱因斯坦发现这个基本原理的事实作骨干,就可以为文学提供铺垫发挥的余地了。相似过渡法,就是由浅入深的过渡,要谈一个艰深的原理,先从读者知道的相似事物上找过河石。根据相似学原理,人们总是从自己已知的事物上伸出触角去做相似思维,逐步认识未知事物。先认识加、减,再认识乘、除,再认识乘方、开方,这是一个个的相似叠加。质量和能量之间怎么会有联系呢?E=c2,好像不可能吧。但科学的发展使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都变成现实。所以可回过头举出法拉第发现的电与磁的联系,麦克斯韦发现的电场与磁场的联系,那么爱因斯坦的质与能的联系就好理解了。其具体内容可能不懂,但不要紧,因为我们对电磁关系早已司空见惯,这种转换使我们一下步入现代文明,质能转换的意义就可想而知了。

(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