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神女下凡(2 / 2)

不远处,几名乌桓部落的大人被五大绑,跪在棱堡前的空地上。他们暗中煽动族人消极怠工,甚至反抗,汉军没有废话,直接调来一队火手,当著所有胡人的面,將他们一一枪决。

“砰!砰!砰!”

硝烟散去,户体倒地,鲜血渗入泥土。汉军校尉冷冷扫视著若寒蝉的胡人,高声道:“再有违抗者,灭族!”

“棱堡修筑进度如何”庞参轻声问道。

“稟將军,敕勒川已建成七座,还有十一座正在修建”度支尚书恭敬答道,“虽耗费巨大,但边郡百姓踊跃捐输,甚至有不少富商主动出资,购买砖石木料!”

庞参点点头,边地汉人饱受胡骑侵扰之苦,如今朝廷深入胡地修筑棱堡,他们自然全力支持。更何况,这些棱堡不仅能御敌,还能作为贸易据点,让汉商与草原部落互通有无,进一步巩固汉廷的统治。

此时在草原上,浮屠眾的身影隨处可见,他们身穿素色僧袍,手持念珠,在胡人营地间穿行,用胡汉两族语言宣讲佛法,传授汉字,並分发药物。

“汉家太后乃神女下凡,怜悯眾生。”一名年长的浮屠僧对一群鲜卑妇人说道,“你们若能归顺汉化,必得福报。”

“神女”一名妇人抱著生病的孩子,半信半疑。

“正是。”僧人从药囊中取出一包药粉(柳树皮),“此药只需微量,即可治小儿热症,乃太后所制,汉地百姓皆爱戴无比!”

妇人犹豫片刻,终究接过药粉,给孩子服下。不久,孩子的烧退了,她眼中终於浮现出一丝感激。

类似的情景在草原各处上演。浮屠眾不仅带来药物,还教胡人耕种、纺织,这些早早投奔汉廷的鲜卑和乌桓小部落更多的人开始动摇,他们发现,学习汉人总比放牧要强!

边郡汉人百姓对此深信不疑,“太后真是神女!”一名老农站在田埂上,望著贫瘠的草原上,正在茁壮生长的黑麦,感慨方千。

“是啊,永元稻、,还有这黑麦,都是太后的恩赐!”旁边的邻居附和道,“如今胡人也不敢来抢了,咱们的日子总算安稳了。”

胜利来得太快,边地百姓对太后的崇拜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他们相信,只要棱堡建成,胡人便再也不敢南下,而汉廷的统治也將更加稳固。

然而,並非所有胡人都甘心臣服,深夜,一座尚未完工的棱堡外,几名鲜卑勇士聚在一起,低声商议。

“汉人想用棱堡困死我们!”一名青年咬牙切齿,“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可汉军有火器,我们怎么打”另一人忧心。

“打不过,就逃!”领头的鲜卑勇士冷冷道,“漠北虽苦,但总比当汉人的奴隶强!”

这些人约定,待棱堡修筑完毕,汉军放鬆警惕时,便带领族人北逃,投奔漠北的残余部落,但此时此刻的他们並不知道漠北的鲜卑人日子非常难熬!

元泰三年八月,漠北的天气已经寒冷,来自於北方的寒风掠过阴山北麓,鲜卑大人闕居裹紧破旧的狼皮大擎,望著身后疲惫不堪的族人,四个月前,他们还是漠南水草最丰美的部落,如今却被汉军的火器逼得不断北迁。

“大人,探马回来了!“年轻的斥候滚鞍下马,兴奋的说道,“北边三十里就是北匈奴的冬季牧场!

闕居布满血丝的眼睛骤然亮起,“传令各部。“闕居拔出镶嵌绿松石的短刀,“要么饿死在雪原上,要么抢了匈奴人的牛羊!“

北匈奴日逐王醍醐阿正在金帐中享用烤羊腿,自从汉廷凉州大乱,在西域只有少量汉军,靠著不断攻略西域,北匈奴逐步撑过来,他终於可以喘息一番了!

“报一一!“亲卫撞翻酒瓮衝进来,“鲜卑人打过来了!

1

醍醐阿的银刀当唧落地,这个该死的鲜卑蛮子,他都躲到这个鬼地方了,鲜卑人竟然也不放过,“吹號!让儿郎们—“:“话音未落,帐外已传来震天的喊杀声。

漠北草原的的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没有汉军惯用的车阵弩箭,只有最原始的弯刀与骨箭,鲜卑人有少量火器,也有通过各种办法搞到的的汉制铁甲,而北匈奴就悽惨多了,

被驱逐到苦寒之地已经二十多年,铁甲越来越少,火器更是根本没有

第四日黎明,闕居的坐骑被长矛捅穿肚腹,他滚落雪地时,看见醍醐阿的金狼旗正在燃烧。无数马蹄踏碎冰面,將血水与雪水搅成粉红色的泥浆。

当倖存的北匈奴人开始西逃时,闕居数了数还能站立的族人:来时八千骑,如今不足三千。但他们的弯刀上挑著北匈奴日逐王的头颅,远处雪地里躺著上百具披甲武士的户体那是醍醐阿最精锐的挛卫队。

班勇望著东北方向升起的狼烟。副將递上沾血的羊皮卷:“鲜卑人胜了,但北匈奴主力已向康居方向逃窜。“

班勇摩著腰间的汉官印綬,想起姑姑班昭从洛阳送来的家书,那位临朝称制的年轻太后在信中写道:“昔冒顿单于以鸣鏑弒父,今当使其子孙自相鱼肉。“

“通报龟兹王、疏勒王,最好是紧闭城门!“班勇解下酒囊灌了一口,“等鲜卑人和北匈奴残部再消耗半月,我等再联合出击——“

一个月后的洛阳南宫前殿內,寇淑正在批阅尚书台呈上的奏章,当看到“鲜卑夺匈奴牧场,匈奴西走“的军报时,她硃笔微微一顿。

已经被提拔为兵曹尚书的左雄见状进言:“太后,是否要派兵截击北匈奴

2

“不必。“寇淑蘸了蘸硃砂,在奏章上画了个赤色圆圈,“当年竇宪勒石燕然都没能绝其种,如今“她突然轻笑出声,“就让彼辈与安息人抢夺丝路商道,大汉要往走海路前往大秦,海路虽难,但一条海船可装数万石,非陆路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