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补丁(1 / 2)

第218章补丁

经过这么一次堪称交心一般的密谈,邓寇两人之间虽然还有一些提防,但仅仅是必要的提防,两人的合作变得更加密切,两人合作好了,宫外的邓寇两大外戚关係也处得相当不错,堪称是蜜月期。

邓寇两家密切合作,朝堂自然稳定不少,大臣们一边忙活各自的事情,一边则把注意力放在预定於秋后召开的大汉第一届三老会议。

大汉有105个郡,也就是说这一次参加三老会议的各郡三老有三百多人,不过很快就有朝廷和地方大员们上书,大汉郡和郡完全不同,人口最多的南阳郡有两百多万人口,而同处在荆州的武陵郡只有25万人口,不过南阳郡的零头。

南阳郡又是光武皇帝起家的地方,被公认是南都,在討论奴婢、税收这样的关键问题,而且还可以表决的当下,南阳郡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只有三个代表,这等於话语权的直线下降,万一表决时真通过了对豪强们不利的提案,到时候怎么办

所以司空尹勤为首的一批官员上书这样做是不妥当的,建议按照人口再招一些县三老与会,不过也有出现边地的官员认为这样做不妥当,既然朝廷招的是郡三老,怎么能把县三老找过来,这样做与圣旨不符。

面对爭论,皇太后邓氏立刻表示考虑不周,朕是南阳人,怎么可能对南阳不好呢,你们误会了,但边地官员的考虑也要尊重,所以她立刻决定打起了补丁,决定先举行元兴元年的孝廉会议,討论各项议题,作为三老会议的预备会议。

按照皇太后的说法,孝廉会议一个月后召开,孝廉们可以代表各自所出的郡对朝廷的种种方案进行研究,孝廉们可以好好学习,体会朝廷的用意,又可以代本乡言事,最后表决出每个提案的修订案,孝廉会议无法通过的修订案不能递交给三老会议。

皇太后还特別指出,大汉各郡都是大汉必不可少的部分,地位相当,大汉朝廷都一视同仁,但大汉各郡人口差异很大,也要尊重其差异性,所以让孝廉会议先做一些研究,可以考虑其差异性,然后再经三老会议,就合情合理了。

大汉的孝廉推举是以人口为標准,人口满二十万的郡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而幽州、并州、凉州的边郡地区又比较特別,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如此一来,皇太后召开孝廉会议,让孝廉们做修改朝臣的议案,自然考虑到了南阳这样的大郡利益,而最后的决断又由三老会议决定,边郡的利益得到了维护,所以皇太后的詔书一发,不管是尹勤等大郡官员,还是边郡出身的官员都没有话说,大家都说太后圣明。

不过事情还没完,看到南阳郡等大郡爭取到了好处,一些王侯也寻即上书,光光只听取各郡三老似乎也有不妥,我等刘姓宗亲还有忠心耿耿为大汉拼杀的列侯们,也必须有发言权。

邓氏外戚执政以来,很在意拉拢士人,在发现给邓寇两族封侯多少有些损害声望之后,立刻拿出了三老会议和释放奴婢这些拉拢人的使俩,王侯们都看在眼中,自然有些意外。

不过有竇家前车之鑑,他们想当然的邓氏外戚比较心虚,那当然要乘机要增加话语权,不管怎么说,释放奴婢和税制改革都与他们息息相关,必须下场有发言权。

邓太后看到后,心说果不其然,她思索半响后,並没有採用寇淑三级会议的提法,她骨子里是爱读书的女夫子,並不认为刘氏皇族和列侯可以与天下士人相提並论,当年光武皇帝也把治国的权力交给了文法吏,她怎么可能把刘氏皇族和列侯放出来

但这帮人的呼声也不得不重视,要不然也影响她的统治地位,所以邓太后权衡一番后,认为有必要挑选若干个贤能的王侯主持三老会议,同时拥有投票权,而且权重还不同,但需要增加多少位大王,多少侯爷代表,一票等於几票,太后决定下朝会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