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老家在弘农,过去搞私学,收学生,在家乡最合適,但现在不同了,要想办报肯定要在大邑,不外乎洛阳、长安、邯郸、临淄、南阳,弘农那个小地方办报纸,有谁去看此时此刻,杨震的先天不足就完全暴露出来,他確实有名气,但如果各路报纸陆续起来,抢占了社会舆论,他的影响力必然会受到影响,他的学术思想也很难传播。
他若想继续保持,並且不断提升影响力,就必须办报,而要办报,就必须依附人,最起码也是与人合作,这真是坑爹,他又一次想起了邓氏
事实上,此时的杨震並不知道,就算他和邓氏联手,邓氏也不敢和他联手,
原因很简单,寇把皇帝心目中好外戚的標准一下子拉高了。
过去的好外戚標准是谨慎,为人本分,能帮助皇帝管好禁卫军,让皇帝不用担心禁卫军造反,偶尔能出一些好建议,这就是一等一的好外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皇帝驾崩,然后登上歷史舞台,可现在不行了,寇的样太多了,实在太卷了!
寇办报,为皇帝找到了一个舆论武器,紧接著又找上邓鷺希望一起献上加强中央集权和增加税收两大策略,邓鷺闻讯后,觉得寇的做法不对,这太容易得罪人了。
寇游说不成,告诉了虞翊,虞翊鄙视道,“邓骂兄弟,不过中庸之辈,远不及父祖!”
邓鷺谨慎,寇实际上也是这个想法,他也不乐意干这种得罪天下豪强的事情,但没办法,现在平原王还不是太子,女儿诸般提议都是为了討好陛下,不努力不行。
而且虞、荀淑都觉得是大好事,寇氏和格物学者们完全捆绑在一起,他不赞同,虞翊、荀淑这些人就会离心,此时此刻的寇根本离不开虞翊、荀淑两人,也不愿意被说成是中庸之辈,自然只能硬著头皮上。
不过寇鰲权衡一番后,对原来的方案进行了一些调整,正式回应的奏报中不提及那两条,但他又用侍中的身份单独向皇帝进言,虽然流传出去也得罪人,但外戚討好皇帝,说一些皇帝爱听的话和正式上疏是两码事皇帝刘肇闻听后,欣喜不已,这才是大汉需要的好外戚,外戚的存在就是为了拱卫皇权,甚至是帮皇帝背锅,寇的立场就非常正,但他一直为加强皇权,
提高皇帝的幸福指数而努力,寇家这个外戚確实选对了!
皇帝觉得这两个方案还行,现在大汉税收还不错,皇帝对收税的兴趣倒是一般,但契税压制地方豪强扩张是皇帝本能,他自然想做一做。
所以皇帝闻言安慰寇鰲一番后,又给他一个指令,在《洛报》上发表一些文章,看一看民间是什么反应。
皇帝对寇满意的同时,对邓氏兄第就更加不满,谨慎只是及格分,邓氏兄弟还要表现得更好,可邓氏兄弟是怎么干的,听说在不断邀请杨震,寇在得罪土人,邓氏兄弟却在拉拢土人,他们想千什么学王莽吗
邓绥这段时间格外谨慎,对皇帝身边的人也非常笼络,几个中常侍也不敢得罪皇后,就偷偷给邓后传递消息,得劝一劝邓虎賁,要好好表现,陛下已经不高兴了!
邓后立刻找到了邓鷺询问,邓鷺把前因后果一说,然后说寇这段时间先是得罪了土人,现在又得罪了豪强,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平原王要上位,没有人支持怎么行—
邓后听完,对大哥相当失望,怪不得父亲在世说兄弟们都不如她,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寇主动上门了,他竟然拒绝了,真是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