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大汉:我是皇太后 > 第144章 有用的报纸

第144章 有用的报纸(1 / 2)

第144章有用的报纸

作为大汉最知名的学者之一,杨震来到京师之后,自然不可能閒著,不断有人邀请他交流学术,虽然被寇淑踩了一脚,但名气摆在那里,各种邀请不可能少,杨震也挑选了一些邀请参加,交流时不可避免会谈到格物学。

杨震显得风度翻翻,他首先表明寇淑那番说话是君对臣的勉励,他闻听之后,一直在努力研究格物学,又和来访的格物学者们交流过,颇有所得。

然后杨震就提到了逻辑学,认为逻辑学对於经学研究有巨大的作用,他正在认真研习逻辑学,並尝试將逻辑学与经学联繫在一起,以更好的完善经学。

在对格物学的成就讚不绝口的同时,杨震也提出了五经为本,格物为用的说辞,他认为通经不仅仅可以提升修养,推进教化,也有利於牧民,而格物学利国利民,降低牧民的难度杨震这一套说辞得到了洛阳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而他表现出来的谦虚大度和求学的精神更是让洛阳各界佩服。

当然了,大傢伙也不会说平原王妃有什么不对,平原王妃虽然聪颖过人,极有德行,但说到底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小孩子说一些过头的话,谁又能计较。

而且杨震说的没错,平原王妃是君,大傢伙又怎么能指责君上的不对,但在很多人的內心深处,对平原王妃多少有一些看法。

虽然岁数小,但毕竟是奇童,需要提高要求,莫名其妙的攻击君子,又提出了一些爭议不小的东西,这位王妃看起来並不完全是大家所希望的那样不管怎么说,杨震迅速摆脱了质疑,这也让他获得了很多权贵,包括邓氏在內的邀请,但杨震都一律拒绝。

杨震此举有三大原因,一是继续维持他不贪慕权势的政治形象,虽然挺过了这一次危机,但杨震很清楚还是有不少人怀疑。

隱士以虚头巴脑的隱增加名望,试图侥倖的例子太多了,杨震哪怕有仕进之心,现在也不能表现出来,要不然岂不是应了寇淑的说法。

二是现在出山的时机不成熟,当今天子正处在盛年,他虽然重视土人,但他还是大汉传统的治国理念,一上来为郎官,他不太乐意。

杨震很清楚做一个小官,对他毫无意义,未来他或许可以选择一个合適的时机出山,但绝不是现在,要是实在没机会,他寧愿继续隱居,全力教授门生和下一代,几个儿子中,续配氏所出两个幼子秉、奉都非常出色,足以寄託未来!

三则是杨震心里非常清楚,包括他在內所有的儒学大家都遭受到了巨大挑战,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完善学术思想,绝不能被人轻易攻击,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可能追求更多的东西,他不仅要做关西孔子还要做大汉孔子!

杨震已经规划好了,除了完善自己的诸般作品外,他还准备对包括《论语》

在內的儒家大作进行一番改造,那些问题严重的说法刪除、修改、备註,如果说以前杨震不方便这般做,现在可以了,必须符合逻辑学嘛!

这样干也是有先例的,当年孔子不也修改了《春秋》,他作为当今的孔子修改《论语》等儒学经典,不是理所应当吗

而隨著对格物学了解的加深,杨震也逐步意识到格物学似乎拥有著无穷的广度和深度,寇淑揭开的或许只是一点点皮毛,但仅仅一丟丟皮毛就有那么大的价值,等研究生入了还了得他五经为本,格物为用的提法是真心的天刚亮,杨震就醒了过来,过了一会,他和朱宠两人从院子中走了出来,一丝丝凉意渗透进来,天越来越冷了,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些年的气候越发反常,盛夏多寒、当暑而寒的事情都发生过好些次,更不要说九月了!

杨震又想起了,平原王妃发现的西域產量超过苧麻,而且还能够御寒,朝廷明年就要在三河和南阳推广,虽然弘农不在第一批,但他也设法获得了栽培办法和一些种子,每年尝试在弘农老家种一种,嗯,还有永元稻,也要试一试.—

想了想,杨震就和朱宠说起了天气越来越冷,必须大力推广,朱宠也说明年一定要在长安一带试种,就在谈话时,一个弟子掀开帘子快步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