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太尉之心
皇帝离开前,任命张禹兼任卫尉,把京师防卫都交给了他,张禹自然非常谨慎,任何异动他都要小心,看起来只是《洛报》,但听著可以製造舆论,他自然要上心。
而在上心之余,这位大汉的顶尖循更也从只言片语间,察觉到这是一个可以提升声望,释放政治影响力的机会。
张禹与鲁恭不一样,他虽然是举孝廉起家,但走的是事功路子,儒学上並无成就,与拥有家传《孟氏易》的袁氏家族差距很大,张禹也想写一些东西,虽然做到了言之有物,但文采很一般,而且既没那个精力,也没那个兴趣。
所以没过多久,张禹就不再东施效,不仅他是这个样子,两个儿子也是如此,不仅没什么读书的天赋,而且偏忠厚,张禹也没办法了,就让老大看家,老二稍稍灵活一些,就跟在身边歷练,未来受父荫,得一个郎官,也就这样了!
没有儒学成就,张禹在士林自然没什么声望,也没办法招揽一帮子学生传承政治影响力,並通过扶持学生,再由学生扶持后人进步,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单千户,只能蒙头干活,虽然皇帝和大臣们认可他的能力,但他身上总贴看一个不学有术的標籤。
不过隨著格物学的出现,张禹却看到了希望,格物学那一套与事功派有著天然的关係,他说一说事功多年的经验,格物学派加工加工就变成了显学,他的名望不就上来了吗谁要再说他不学有术,老夫喷死他,老夫通地理,清冤狱,兴水利哪一项不是学问!
有永元稻、等等大功,有寇淑在宫廷,现在又搞出了《洛报》这样的舆论工具,格物学派的崛起已成必然,而儿子和格物学派斯混,他可以举荐一些看得上的格物学者,未来格物学派起来,大举进入朝堂,儿子也必然会跟著受益!
张禹交代了一番,张曜心领神会,次日就带著父亲昨天撰写的,还有此前的一些书稿来到了寇家,虞翊等人迎接之后,与张曜开始了交谈。
作为《洛报》的第一期,虞翊等人极其重视,一定要把当头炮打响,现在有当朝太尉的支持,《洛报》接下来应该会好走不少。
虞翊仔细向张曜介绍了一番,有些不方便对张太尉说的话,可以和他的儿子说清楚,《洛报》对太尉是有大作用的,可以让洛阳和天下官佐知道太尉的思路,这对太尉施政有帮助云云。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聊了一番后,虞翊翻看看当朝太尉的文章,看看看看,就入迷了,这是一个资深政治家对治理大汉的种种见解,都是真知灼见,如果不是对中枢和地方了解深刻,根本写不出来,能为天子所重,岂是偶然.
“这些文字对治国都大有益处,都可以登载!”
张曜虽然高兴,但又有一些纳闷,报纸就四版,怎么可能都登载虞翊笑著说道,“无妨,报纸五日一期,这一期登载不了,可以登载在下一期,有太尉这么多篇文章支持,《洛报》必然备受瞩目!”
“五日一期,有这么多文字吗”
“文字不多,那就多约稿,洛阳士人无数,文稿肯定不缺!”说到这里,虞谢看到张曜有些心动,这位太尉之子虽然没什么名气,但並不重要,文章写的不好,可以帮著改,关键是要拉住,他笑著问道,“张君家学渊源,想来也有佳作”
张曜有些不好意思,“吾才学不行——”
虞翊想不到张禹那般精明强干的太尉竟然养出了这么一个害羞的儿子,他连番劝说,张曜犹豫再三,才拿出了自己早就准备的好几篇文字,有一首赋和三首诗。
虞翊先看那首汉赋,不过看了几行就有些看不下去,这首赋明显是效仿之作,但连班固和张衡的边都挨不著,肯定不適合发表。
但等看到那三首诗,虞翊就有些发愣,这三首诗太新鲜了,竟然是以新婚女子自述,虽然遣词造句质朴无华,浅显通俗,但仔细阅读一番后,又发现兴寄高远,还是不错的!
看到虞翊对自己的诗歌感兴趣,张曜立刻来了精神,“虞君,此诗可能一观能否登载於《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