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明珠”在冰原上稳定运行,而石毅,这位计划的核心推动者,并未停留太久。
将电站的后续工作交接给专门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后,他便风尘仆仆地返回了四九城外的鹰嘴崖基地,回到了红箭旅。
此时的鹰嘴崖,与两年前相比,已然大不相同。除了深处那更加戒备森严的“金乌”主体工程外,在基地另一侧一片新开辟出的山谷试验场内,一系列造型奇特、充满未来感的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调试中。
这里,便是石毅倾注了大量心血,专门用于验证“龙牙”计划核心武器系统的绝密场所。
这两年,他的大部分精力,并未完全沉浸在聚变电站的建设上,而是更多地投入到了将庞大能量转化为毁伤力量的“利刃”开发中。
如今,“北疆明珠”已成,是时候检验这些“利刃”是否锋利了。
回到旅部的第二天,石毅便下达了准备进行首次全系统实弹测试的命令。
测试的目标,正是“龙牙”计划中两款最具代表性的能源武器:电磁轨道炮和高能激光防御系统。
消息迅速通过绝密渠道上报。聂首长亲自批示:“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实事求是。”
并同意石毅邀请军方各总部、相关军种及国防科工委的主要领导和技术专家现场观摩。
所有人都明白,这次测试的结果,将直接决定“龙牙”计划后续的资源倾斜和发展速度。
测试日选定在一个晴朗无风的早晨。
试验场戒备森严,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空中还有直升机巡逻警戒。观摩台设在一个经过加固,拥有厚重防爆玻璃观察窗的地下指挥掩体内,各种观测仪器和数据接收设备早已准备就绪。
来自海军、陆军、空军、总参、总装、科工委的二十几位代表陆续抵达,其中自然包括了空军司令周震南。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凝重与期待交织的神情。他们彼此低声交谈,目光却不时瞟向远处那两个被巨大迷彩帆布覆盖的庞然大物。
石毅一身作训服,亲自在场指挥。他没有过多寒暄,见人员到齐,便拿起野战电话,沉声下令:“测试开始第一阶段,电磁轨道炮系统,首次全功率实弹射击准备。”
命令下达,只见远处其中一个阵地上的迷彩帆布被迅速撤下,露出了一门造型极其粗犷,充满工业力量感的巨型“火炮”。
它与其说是炮,更像是由两组巨大平行的金属轨道,复杂庞大的电容储能阵列和超导励磁线圈组成的工程奇迹。
炮身长达十数米,被牢牢固定在一个极其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上,后方连接着一座小型化的聚变供能站(实验型号)和复杂的控制系统。
“各位首长,这就是我们基于‘金乌’能源开发的固定式电磁轨道炮实验一号炮。”
石毅通过掩体内的扩音器介绍道,“目前主要验证能量转换、加速结构和弹丸性能。本次试射目标:200公里外,模拟敌军加固靶标。”
观摩席上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
200公里!
这已经远超任何现役身管火炮的射程,甚至超过了许多战术导弹的射程。
“储能开始!”随着口令,电容阵列发出低沉的充电嗡鸣声,指示灯光快速由绿转红。
“储能完毕!”
“超导励磁线圈启动!”
“弹丸装填!”
一枚长度超过两米,造型流畅、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实心钨合金长杆弹,被机械臂精准地送入轨道之间。
“目标诸元装定完毕!”
“发射倒计时!十、九……”
掩体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紧盯着观测屏幕和远方的炮身。
“……三、二、一!发射!”
没有地动山摇的后坐力,甚至没有传统火炮发射时那巨大的声响和火光。
只有一声极其短暂、尖锐、如同撕裂布帛般的“滋啪”爆响,以及轨道间因超高速摩擦电离空气而产生的一道炫目蓝色闪光。
几乎在声音传来的同时,远处观测点的高速摄像机捕捉到:那枚弹丸已然化为一道模糊的黑影,以难以置信的初速脱膛而出,在空中拉出一道肉眼几乎难以捕捉的细微白痕,瞬间消失在天际。
太快了!
从发射到出膛,过程短暂得让人反应不过来。
“弹道跟踪正常!”
“初速测量:2450米/秒!(约7.15马赫)”
“预计六十秒后命中目标!”
这六十秒,对于掩体内的观摩者们来说,仿佛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没有人说话,只有仪器运行的轻微噪音和人们粗重的呼吸声。
石毅面无表情地看着计时器。
五十八、五十九、六十!时间到!
远方,预定的靶场方向,并没有传来巨大的爆炸声。
但通过高倍望远镜和侦察仪器传回的实时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座模拟加固机库的钢筋混凝土靶标中央,赫然出现了一个边缘极其光滑,前后透亮的巨大穿孔。穿孔周围的混凝土呈现出熔融后迅速冷却的琉璃状光泽。
“命中目标!穿透效果评估:完全贯穿!毁伤效果:目标内部结构彻底摧毁!”
观测员的报告声因激动而有些变调。
“哗——”掩体内瞬间爆发出一阵巨大的惊叹和议论声。
“我的老天爷……这威力……”
“这速度!这穿透力!”
“几乎没有声音和后坐力!这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