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五二开局的漫漫人生路 > 第175章 会议召开,核电站建设

第175章 会议召开,核电站建设(1 / 2)

几天后,鹰嘴崖会议室,厚重的窗帘垂下,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长条桌旁将星云集,烟雾缭绕,气氛严肃而压抑,只有头顶老式吊扇缓慢旋转发出的微弱嗡鸣。

军方各总部、军种的主要领导及核心装备专家眉头紧锁,目光齐聚在主位旁那个站得笔直的年轻身影上——石毅。

聂首长坐在主位,指尖的香烟积了长长的烟灰,他微微颔首,声音沉稳:“开始吧。石毅同志,你把‘龙牙’计划的初步构想,向同志们详细汇报一下。”

“是,首长!”石毅敬礼后,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将领。

“各位首长,同志们。”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金乌’点燃,为我们解决了能源的‘有无’问题。现在,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如何将这把几乎无限的‘力量’,最快、最有效地锻造成捍卫国家主权与发展利益的‘国之重器’。”

他重重地点在蔚蓝色的海洋区域上。

“我的结论是:海军,将成为最先、也是最容易形成颠覆性战斗力的军种!”

此言一出,所有海军将领的身体都不由自主地前倾了几分。

“理由有三!”石毅在地图上敲击着,“第一,平台优势。万吨以上的大型舰船,拥有足够的空间和结构强度来容纳和支撑初代的舰用聚变反应堆。

我们不需要一开始就追求极致的微型化,只需在‘金乌’基础上,开发适度紧凑化、加固抗冲击的舰用型号,其工程难度相对最低。”

他转向黑板,迅速画出反应堆与舰艇结构的简化示意图。

“第二,能源需求匹配。大型舰船对动力的渴求是无止境的。聚变能源带来的近乎无限的电力,首先能解决全舰综合电力推进问题,静音性、航程、自持力将有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

他语气加重,“它能支撑起以往不敢想象的高能耗武器系统。”

“第三,作战模式革命。”指向一系列画在黑板上的新型武器草图,“电磁轨道炮,射程远超现役任何舰炮甚至多数导弹,弹丸成本极低,火力持续性无限。

高能激光近防系统,能量来自反应堆,拦截次数近乎无限,可彻底瓦解饱和攻击,这将使我们的舰队,同时拥有最强的矛和最硬的盾。”

这时,一位海军技术首长忍不住插话:“这意味着,一个驱逐舰编队的火力投送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将超越现在整个航母战斗群。”

“没错,首长,其实会改变作战模式,还搞什么驱逐舰编队啊!”

石毅微微一笑,抛出了一个让所有老海军都心头巨震的观点:“基于能量武器后坐力近乎为零的这一物理特性,我们可以重新考量一个曾经被时代淘汰的巨舰概念——战列舰!”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吸气声和桌椅的轻微挪动声。

几位年纪较长的海军将领眼睛瞬间亮得吓人。

“当然,绝非简单的复古!”石毅迅速强调,“它将是新时代的武库舰、全能火力平台。

其庞大的舰体,不再需要厚重的传统装甲,而是用来容纳数量惊人的大型电磁炮阵列、大功率激光发生器、庞大的电容矩阵以及为之供能的聚变反应堆。

它将是一个移动的、强大的、可持续作战的海上战略堡垒,在执行对陆纵深打击、舰队决战、区域控制与拒止任务时,发挥出无可替代的定海神针作用。”

“好!说得好!”一位头发花白、经历过炮火硝烟的海军老将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巨舰大炮的时代没有结束!只是以另一种更强大的方式归来,我代表海军,坚决支持优先发展聚变动力舰队,这才是真正的大国海军该有的样子。”

海军方面的情绪瞬间被点燃,纷纷附和,眼中充满了对重现大洋荣光的渴望。

石毅点点头,手移向代表广袤国土的区域。

“相较于海军,陆军的能量武器应用,路径有所不同,但同样至关重要。”他的语气严肃,“地面装备对重量、体积、机动性和隐蔽性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此,我的建议是: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立足现实,优先发展固定式或半固定式路基战略防御/打击系统。”点在边境线和关键战略要地,

“直接利用‘金乌’电站或依托大型电网,部署固定式电磁远程精确打击阵地和战略级激光反导。

这类系统对反应堆小型化要求最低,可以最快形成战斗力,率先构筑起国土防御的‘绝对屏障’,并具备强大的战略威慑和反击能力。”

他拿出一份粗略的射程覆盖图,“仅需在关键节点部署,其火力投送和防御范围即可覆盖重要战略方向。”

“第二步,待小型化聚变堆技术取得突破后,大力发展重型地面机动平台。”他在黑板上画出概念性的、拥有庞大底盘和电磁炮塔的车辆草图,

“例如,基于聚变动力的远程电磁自行火炮、激光防空战车甚至重型突击平台。它们将赋予陆军野战条件下前所未有的远程精准重火力和区域防空反导能力,彻底改变陆地攻防形态。”

陆军的首长们纷纷点头,这条“先固后机动”的务实路径显然符合他们对未来战场的判断,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这时,石毅感到一道几乎要把他后背灼穿的目光。他不用回头也知道,来自他的大舅哥,周震南。

那目光里混合着期待、焦急以及“你小子要是再敢把空军忘了我就让你好看”的强烈意味。

石毅适时地转过身,迎上周震南那几乎要喷火的眼神,语气诚恳而坦然:“至于空军……”

会议室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集中过来,周震南更是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

“空军的转型,无疑是技术挑战最大、但也最具颠覆性的。”

石毅没有回避困难,直言不讳,“战机平台对动力系统的功率密度、重量、体积、抗过载能力、环境适应性的要求,是所有军种中最苛刻的。

将聚变反应堆小型化到足以安全可靠地装备现役战机,需要攻克大量的材料、工程和控制难题,绝非短期能够实现。”

周震南的脸色沉了下去,但依旧紧紧盯着石毅。

“但是!”石毅话锋一转,语气坚定,“这绝不意味着空军无法从这场革命中获益。

恰恰相反,聚变能源将首先为空军带来地面保障和防御能力的跃升。”

他详细解释道,“我们可以建设聚变供能的大型远程预警雷达阵,极大扩展空情掌握范围和时间。

为重要机场、指挥中心提供聚变电力保障,确保其战时运行的绝对稳定性。

同时,为空军的地面防空部队装备基于聚变电力的激光防空系统,构筑坚不可摧的要地防空网。”

他看着周震南,语气加重:“空军的力量不仅仅在天上,更在于整个体系的强大。

聚变能源将首先夯实空军的地基,让战鹰起降更安全,让眼睛看得更远,让拳头打得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