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浑水“摸鱼”(2 / 2)

“难不成日后为陛下分忧,全凭钦天监一句‘天象示警’?”

“而且诸位莫要忘了,在北境的人,可不止我一个!有一个已经举起了反旗!”

听闻此言,在场朝臣一个个哑口无言,无言以对。

而李景隆却好像刚刚才开始发难,话锋犀利,带着刺骨的寒意:“还有,齐尚书怎知朱高煦是我故意放走的?是谁告诉你的?莫非尚书大人在北境南军中,也安插了自己的眼线不成?!”

连珠炮般的质问砸得齐泰脸色涨如猪肝,一手指着李景隆,气得声音发颤:“你...休要血口喷人!我对陛下忠心耿耿,怎会私自在北境安插人手?!”

“既无眼线,那便是信口雌黄。”李景隆冷哼一声,语气里的讥诮毫不掩饰,“看来尚书方才所言,不过是自己凭空猜想罢了。若仅凭猜想就能定我的罪,那我无话可说!”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鸦雀无声。

群臣暗自咋舌,谁也没料到素来不善言辞的李景隆,今日竟变得如此伶牙俐齿。

“哼,无风不起浪!”齐泰脸色铁青,怒目圆睁,“若你真无二心,为何会两次出现昭示你谋逆的天象?纵使天象有假,你放走朱高煦一事,确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陛下可以派人到北境查访,微臣就不相信几十万大军之中没有一人敢说实话!”

他这话说得的确够狠,如果能查到证据,那就坐实了李景隆的过错,如果查不到,那就是李景隆在北境只手遮天,足以瞒天过海!

一石二鸟!

“若放走朱高煦便是有罪,那在座诸位,怕是半数都该关进刑部大牢了。”李景隆撇嘴冷笑,神色依旧泰然,“别忘了,当初是谁向陛下谏言将朱棣三子放回北境的!”

此言一出,大殿内再次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变了脸色。

想当初,朱棣的三个儿子本被软禁在京都,朱棣上书请求让三子回归北平,方孝孺与徐辉祖都曾劝谏朱允炆,将三子扣作人质,以此牵制朱棣,助力削藩。

偏是黄子澄与齐泰力主放三人归燕,美其名曰“示以诚心”,结果放虎归山。

不久后朱棣便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扬言要亲手斩了黄、齐二人!

这件事不光齐、黄二人有错,也是朱允炆的决策失败。

李景隆心里清楚,今日要想脱身,就得把这潭水彻底搅浑,让谁也洗不清。

大殿内始终一片死寂,李景隆字字诛心,群臣谁也不敢再轻易开口,生怕引火烧身,落得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下场。

就在众人都敛声屏气时,李景隆却忽然上前一步:“陛下,微臣有一事启奏!”

众臣闻言,顿时心头一紧,纷纷暗道不好,生怕他接下来的话会牵连到自己。

朱允炆抬手示意:“准奏。”神色已愈发凝重。

“微臣在良乡时,曾遭燕逆刺客截杀!”李景隆拱手奏道,刻意提高了嗓音,目光缓缓扫过殿中众臣,“陛下命我暂留良乡,本是临时起意,那些杀手怎会提前知晓,竟能在良乡预先设伏?!”

他眼神陡然一厉,带着彻骨的寒意:“莫非...是在场某位大人,提前向燕逆泄了密?!”

这话如同一道惊雷炸响,殿内群臣瞬间变了脸色。

面对李景隆那双染过沙场血腥的眼睛,竟无一人敢与之对视——那是真正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狠戾,远非朝堂文臣所能承受。

“竟有此事?!”朱允炆脸色骤变,他从未收到羽林卫的奏报,当即沉声道,“传陆承渊!”

“传羽林卫大统领陆承渊觐见——!”庞忠立刻扬声向殿外高呼。

片刻后,陆承渊快步入殿,跪地行礼:“臣陆承渊,参见陛下。”

当朱允炆问及李景隆遇刺之事时,陆承渊却是一脸茫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直到李景隆道出自己当夜乔装潜入良乡的经过,陆承渊这才恍然——原来那日他带兵欲闯营帐时,李景隆的确不在营中。

面对朱允炆凌厉的目光,陆承渊纵有满腹怨气,也只能叩首请罪,不敢有半句辩解。

“陛下,这是从刺客身上搜出的密信。”李景隆再次探入怀中,取出一封泛黄的信纸,双手呈上,“信中只提‘京城将有大变’,却未言明具体计划。”

他顿了顿,声音里添了几分冷冽:“微臣曾听到刺客私语,他们此行只为拖延时间,好让潜伏在京都的燕逆同党,有充足时间布置对付我的后手。”

说到此处,他的目光骤然锁定在监察御史陈瑛身上,眉宇间满是毫不掩饰的怀疑:“依今日这阵仗来看,不知是否与密信中所说的‘大变’有关?”

话音落下,大殿内彻底陷入死寂,连呼吸声都仿佛被冻结。

众臣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再多说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