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东哈萨克斯坦的那一刻,我仿佛被一阵来自高原深处的风包裹。那种风,不带咸味,不带潮气,却饱含着山地草原的清冽与矿石的金属气息。这里,既有山的高耸,也有河的宽阔;既有苏维埃时代的铁轨低语,也有游牧文明遗留下来的驼铃回响。每一次呼吸,都是对这片土地的深刻触碰。
我抵达的第一站,是奥斯卡门以西的山谷。这里并不为外人熟知,却藏着东哈萨克斯坦最纯粹的野性。我站在山脚,仰望那条叫阿尔泰的脊梁,它雄峻如刀刻,冰雪未融之处仿佛镶着白银。阳光落下时,那些山影在地上拉长,像一支沉默的交响乐序曲。
在一位名叫叶尔兰的老矿工带领下,我进入一座已经废弃多年的锡矿。矿井口杂草丛生,但深入之后,脚下的轨道还泛着锈光。他说,这座矿曾是苏联时期重要的战略资源,几十年前有几千人昼夜轮替地工作。
“现在它沉睡了。”叶尔兰低声说,“但你靠近它时,它还会呼吸。”
我把耳朵贴在矿壁上,果然能听到某种微微的低鸣,那是风在地底穿行的声音,也是时间在说话。我在《地球交响曲》中写下:“当文明退场,大地仍会继续演奏它的慢板。”
我们沿着矿道缓缓前行。矿灯照亮前方斑驳的墙体,我看到一处岩壁上竟有手绘的壁画,是矿工们留下的——一匹跃起的马,旁边还有几个褪色的文字:“荣耀、汗水、永不屈服。”
那一刻,我心头一震,仿佛听见旧时代的脉搏仍在跳动。
我们走到一处小洞厅,中央放着一台破损的矿车,车上有一个铜盒。我打开,里面是几十年前的矿工纪念章,还有一封泛黄的信,写着:“给未来的你,我们曾在这里流汗、咳血、彼此托付。”
我久久不能合眼。矿井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被遗忘的名字。而此刻,我把他们的存在,一笔一划,写进了这首交响曲。
叶尔兰看着我沉思的样子,拍拍我的肩膀,带我回头走。临出矿口时,他指了指入口上方的横梁,上面刻着一句哈萨克谚语:
“真正的财富,不在金属,而在为它流泪的人。”
我默默记下这句话,仿佛那是这片土地传给我的第一句低语。
离开矿山后,我驱车数十公里,来到一个名为阿布拉伊的小村庄,那里正举行一年一度的“冬不拉之夜”。
篝火熊熊燃起,村民们围坐在毡房外,手中弹奏的冬不拉发出铮铮声响,和着男声女声轮唱的古调——那是讲述古代汗王、英雄与流亡者的史诗。
我也被邀请加入。他们递来一把旧冬不拉,我轻轻拨动,仿佛也能弹出山河沉默的回响。那声音里,藏着一种不属于书页的历史——它是被血汗与风声编织成的。
村里一位白发老者吟唱时突然落泪,他说,唱的是自己的兄长,当年在矿里丧生。“那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歌。”
我听懂了他的悲悯与骄傲。歌声中没有哀伤,只有对生命的缅怀与继续。他拉着我的手,把我引向火堆中央,说:“你是远方来的人,你也要留下声音。”
我拨动冬不拉,唱出一首属于我的远行之歌,那是我在草原、海岸、山川之间积蓄的心跳。我看到有村民闭上眼,有孩子紧握拳头,有老人含泪点头——那一刻,我与他们,早已没有国界、没有语言。
那晚的星空格外低,像是整个宇宙都在倾听。
东哈萨克斯坦地处边界,曾是苏联通向中国的重要门户。我在一座废弃的边防小镇发现了中哈边贸留下的老仓库和防线,还有几十年前的车站、岗楼与锈迹斑斑的指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