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国考察期间,朱昭熙特意安排时间拜访了当地农业部官员。会议室里,几位分管农业的官员向她介绍了蜀国农业的基本情况。蜀国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大部分农田分布在山丘地带,地块分散,规模较小。
\"我们的农民最需要的是小型农机,既能适应小地块作业,又能够完成多种农活。\"一位年长的官员说道,\"大型农机在这里根本施展不开。\"
朱昭熙认真记录着这些信息,随后又走访了几个村庄,与当地农民面对面交流。一位正在田里劳作的老农告诉她:\"要是能有台机器既能够犁地,又能够播种,那就太好了。我们现在都是用牛耕地,人工播种,效率太低。\"
这些实地调研让朱昭熙意识到,必须根据实际需求来调整生产计划。她立即召集农机厂的管理层和技术团队开会。
\"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朱昭熙在会议上强调,\"互助计划不是为了建设先进的工厂而建设,而是要生产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只有产品卖得出去,工厂才能持续发展,真正造福当地经济。\"
她要求技术团队重新设计产品方案,优先开发小型多功能农机。经过讨论,团队决定先研发一种兼具耕地、播种和收割功能的小型拖拉机,以适应蜀国多山地形和小规模农业的特点。
结束蜀国之行后,朱昭熙前往代国。代国纺织厂是互助计划的另一个重点项目。代国盛产优质棉花,但纺织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达不到联邦标准,只能在国内低价销售。
到达代国纺织厂时,朱昭熙直接去了生产车间。新安装的络筒机正在试运行,工人们已经比之前熟练了许多,但生产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培训小组负责人向她汇报:\"我们增加了实操课程的比例,工人们上手很快。但现在的问题是维护知识不足,一旦机器出现故障,就需要等待越国技师来修理。这会导致生产中断,影响交货时间。\"
朱昭思考片刻,提出建议:\"能不能从当地工人中挑选几名学习能力强的,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不仅学会操作,还学会基本维护和故障排除。这样可以形成一支本地的技术队伍。\"
厂长表示赞同:\"这是个好主意。我们还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对学习进度快、技术掌握好的工人给予额外津贴,鼓励大家学习新技术。\"
在代国期间,朱昭熙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虽然纺织厂的女工们技术提高很快,但她们中的许多人经常因家庭事务请假,影响培训连续性。经过了解,她发现这些女工大多需要照顾孩子和老人。
朱昭熙与代国地方政府召开协调会,提出了设立临时托儿所和老人照料点的建议。\"如果能够解决女工们的后顾之忧,她们的出勤率会提高,培训效果也会更好。\"
这个提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一周后,在工厂附近腾出了几间空房,改造成简易的托儿所和老人休息室。当地政府抽调了几名工作人员负责看护,女工们可以把孩子和需要照顾的老人带到这里。这样一来,请假人数明显减少,培训进度大大加快。
时间进入八月,互助计划迎来了第一个重要成果。蜀国农机厂的第一台播种机终于下线。这是一台小型多功能农机,既可以播种,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耕地作业。
试播当天,许多当地农民前来观看。新式播种机操作简便,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全部操作。播种效率比人工提高了十倍以上,而且播种均匀度也远胜传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