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第一场,主要考经义。
三道四书题,两道五经题。
题量看似不大,但写作难度非常大。
答题格式有严格的要求,每篇文章字数,必须控制在五百到八百字之间,且在篇幅内完成对仗、扣题、阐释、论证,行文间既要符合儒家义理,又要彰显出自身文采。
难度直接拉满。
出题范围看似来自四书五经,但出题的考官都是朝中大臣,他们出的题目往往跟朝廷政策关联,考生答题时,需要反复审题,揣摩考官的潜在意图。
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心里得有分寸。
若是答案超纲,或者是冒犯了,直接凉凉。
别看经义题很容易的样子,实则每一题都在考验考生的学术功底、文字驾驭能力、政治敏感度。
沈淮光是审题,便花了将近半个时辰。
不谨慎不行啊。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乡试的时候,他已经棋差一着。
会试绝对不能出现低级错误。
审完题目,沈淮开始答四书题。
他没有打草稿的习惯。
酝酿好思路,集中全部精力,一口气写完。
最后一道四书题涉及财政问题,沈淮觉得这个八成是户部顾尚书出的。
原题是:“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出自《大学》。
内容涉及经济治理的核心观点,体现儒家‘以民为本’的经济思想,通过鼓励生产、抑制消费、优化资源分配,实现国家与民生之富足。
想要破题不难,只要紧扣‘生’和‘用’之间的关系,关联‘恒足’本质即可。
但是问题来了。
考官出这个题目,背后没有什么隐喻吗?
肯定是有的。
只是比较隐晦含蓄而已。
沈淮结合南方水患、北狄犯边的情势,很快找到契合点。
思路来了,下笔如有神。
不到一个时辰便写完最后一道四书题。
停笔之时,沈淮才惊觉自己的手已冻僵到麻木,指尖甚至隐隐作痛。
戳了许久的手掌,才慢慢有知觉。
接着又起来动一动腿脚,喝碗姜汤,身子才逐渐暖和起来。
中午发的馒头,已经冷了。
吃进嘴里味如嚼蜡,可沈淮还是把两个馒头吃完了。
人是铁饭是钢。
不吃东西,身体就没能量。
饿着肚子,还会低血糖,影响思考。
这个时候,沈淮不会意气用事。
吃饱才有力气答题。
会试一共考三场,每场看似考三天,实际只有一天半的答题时间。
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争分夺秒。
要知道,此次会试,一共有三千多人参加。
其中,江南学子,便占了一半。
竞争非常激烈。
更容不得半点差池。
沈淮把题目答完,已是半夜。
冷风吹来,烛光晃动。
沈淮一边戳着手,一边检查答案。
他一个字一个字的检查,一句一句的看,非常仔细,生怕有一丁点的纰漏。
整个考场很安静。
一个个号房里,亮着烛光。
夜深了,没人睡觉。
有人疾笔答题,有人检查答案,也有人在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