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会试1(1 / 2)

京城的腊月,冰天雪地。

即便过了正月,依旧天寒地冻,野鸭都不敢出来浮水。

二月初一,朝廷公布会试考官名单。

礼部侍郎谢道珩为主考官,大理寺卿裴大人、翰林大学士祝大人、户部顾尚书为副考官。

同考官有二十二人。

这些人一般出自翰林院、詹事府、京中官员,官职从六品到五品左右,而且必须是二甲进士出身。

主考官谢道珩与考生沈淮,存在师生关系。

任命书下来之时,谢道珩主动避嫌,保证不参与出题、阅卷、成绩评定等重要环节,由副考官接管,以示公平。

沈淮也知道这个规则。

所以公告一出来,他就带着林致远、许仪章、方启贤三人,去书肆找考官的着作。

结果很遗憾。

三位大佬都没出版过什么作品。

即便有,也是他们年轻时期留下的诗篇文章,没有参考性。

回到清北小巷,沈淮分析道,“大理寺掌管刑狱案件,律法题是跑不了的;户部掌管天下户籍、土地、赋税,考题很有可能会围绕经济和民生来考;翰林院是储相之地,祝大人会出什么题,不好猜。”

方启贤本以为沈淮会知道内幕消息。

谁知任命书一出,考官们便‘入闱’了,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

包括谢道珩这个主考官在内。

沈淮想问都没机会。

最后只能叹道,“本以为有捷径可走,现在看来,只能靠实力了。”

林致远和许仪章对视一眼。

都意识到科举的严苛!

不再心存幻想。

但……沈淮是押题小能手,若是……

许仪章瞬间有了主意,“淮弟,会试在即,我们来个考前押题如何?”

林致远瞬间精神一震。

方启贤也看了过来。

都觉得是个好主意。

“好啊!”

沈淮爽快答应,倒不是他托大,而是惯性使然。

考前押题,属于基操了。

拿起纸笔,沈淮开始罗列往年考得比较多的题型,做了一番分析后,再结合这两年的政策,最后指着水利和赋税题型,“我觉得会出这两种题型的可能性比较高。

这两年,南方水患不断,赈灾银两从几十万两增加至百万两。

前年以来,北狄便屡犯我边疆,屠戮边城百姓,抢夺粮草;今年九月,狄人更是不顾盟约,出动三万大军压境,妄图破我雄关南下中原。

距离盟约之期还有三年,北狄在这个时候出动大军,说明什么?”

北狄王庭向来与中原王朝为敌。

两方势同水火。

三十年前,大夏遭逢大旱,民生凋敝,南边的南安国带着几个部落屡犯边陲,西边戎人趁机闹事,北边又跟狄人打仗,处境艰难。

也是这个时候,建武帝(天启帝老爹)派人出使北狄,定下盟约。

那个时候,北狄内乱严重,几个王子争夺可汗王位,根本无法集中兵力跟大夏打。

这才顺利立下盟约,三十年内互不侵犯。

如今,盟约之期未到,北狄却在这个时候撕毁盟约,说明他们境内灾情严重,急需向外扩张才能续命……

方启贤、林致远、许仪章三人还不知道此事。

听沈淮这么一说,瞬间凝重起来。

接着,他们又听沈淮说,“北狄是宿敌,若是不把他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他们只会越来越猖狂,我们大夏也容不得他们。

但是,打仗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派将出兵就行,还需大量的钱财支撑。”

可钱财从何处来呢?

林致远三人都想到了‘赋税’。

沈淮见他们都懂了,便不再继续,而是转移话题道,“明日我们去道观上香如何?”

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