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军在濠州差点全军覆没,彻里不花领着残军如丧家之犬般逃离濠州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这股消息犹如及时雨一样,鼓舞了义军的军心,因为在彻里不花领兵镇压的濠州义军的同时,各地义军也前后遭受到了镇压。
颍州白莲教出身的韩山童,因教徒众多,靠人数力压元军,险胜一筹,也因兵多将广,应者云集而被推举为明王。徐寿辉带领的义军依然在蕲州相持不下,徐寿辉缩在龟壳般的城池中,元军的铁骑拿坚固的城池无可奈何。徐州的李二等人不知铁骑的威力,数次出城应战皆被按在地上摩擦。唯有濠州传出打败元军铁骑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红巾军的军心。
方氏兄弟还在努力巩固着庆元、温州等地,并没有乘胜出击大肆扩张,而是当他们的浙东霸主。虽然红巾军应者云集,看似实力雄厚,但是各路反王皆是名义上响应红巾军,不一定听调绝对不听宣,是相对较为松垮的组织,整体实力可能都没有其账面实力的一半。反观方氏兄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即使暂时地盘和人数比不过红巾军,可其综合实力绝不比红巾军弱。
方国珍收到各路反王纷纷起义的消息后的第一反应是:浙东的地盘暂时稳妥了。为此他悄悄地定下了,巩固现有地盘的同时,继续慢慢蚕食周边的地盘,在悄无声息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他的兄弟方国璋和方国瑛都不太认同方国珍的策略,他们认为就应该趁着如今大乱之势迅速四处攻城略地,迅速扩张地盘才是正道。
“二哥,如今天下烽烟四起,我们不趁早称王,扩张地盘更待何时?”方国瑛不解地问道。
“出头的椽子先烂。只要我们迅速膨胀起来,不说元军,单说红巾军能容我们吗?榻卧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你注意看我们所处的位置,让红巾军挡在前面不好吗?我们安安稳稳地在后方苟发育,它不香吗?”
“为什么要当出头鸟?忘了张公子提点我的高筑墙,缓称王了吗?”
方国珍一连几问抛出去,怼得方国璋和方国瑛顿时哑口无言。“还得是二哥,见多识广,比我俩高明多了。”方国瑛僵硬一笑,顺口拍拍方国珍的马屁,化解了被怼的尴尬。
“大哥,三弟,可千万不能着急,放宽心,慢慢来。你们想一想,虽然目前我们的地盘比不过红巾军,但是我们的治下之民皆是真心归附的,所有的地盘被我们经营得犹如铁通一般,只要我们自己不作死,任何人想攻破我们都将会付出血的代价。”
“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扩张,慢慢积攒实力,待我们出头之时,必将是一鸣天下惊。到时无论是元廷还是红巾军都奈何不了我们。”方国珍因张无忌而改变了经历后,确实看得通透许多,要比原本历史时空中的他要强大很多。不过历史上的方国珍最大的缺欠估计在性格上,他欠缺了一点锲而不舍的韧性和唯我独尊的王霸之气,才最终屈尊于朱元璋之下。
“二哥说的对,我听二哥的。”方国瑛确实也觉得方国珍说的有道理,于是立刻服软,表明立场。方国璋本就没什么主见,只是人云亦云而已,如今听方国珍说完后,也是赶紧附和,况且方国珍才是话事人,即使他一意孤行他们也不得不执行。
就这样,在各地风起云涌之后,方国珍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针。浙东霸主开始了他们的苟发育之路,开始了由浙东向四四面八方一村一镇地蚕食元廷治下的地盘。没有太过激烈战事,悄悄地拿下一村一镇的动静,对于全国混乱的势态来说,就像一颗砂砾丢入了水中,激不起一点水花。
即使收到地方的奏报,元廷也无心理会这种小事,方氏兄弟这种小打小闹不值得列位中枢大臣们伤脑筋,还是镇压四处起火的红巾军之祸要紧。正如方国珍分析的一样,元廷中枢看不上他们的小打小闹,红巾军也忙着与元廷对抗,完全没注意到浙东霸主的地盘在悄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