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将盐、铁税独立,交由庾嶷管理,提高了庾嶷的地位,不就意味着他若将度支交由户部,并由尚书台管辖,那么尚书令的权利将会变得庞大,之后渐夺丞相之权,这将不利朝廷的稳定。
考虑良久,张虞有了想法,决意效仿宋朝设立计相制。
自唐朝之后,盐铁官营为古代王朝关键赋税,渐渐超过田赋。盐税占宋朝收入半壁,元朝更是占了八成,明清时期的盐税依旧占据大比例。
其中宋朝为了制衡行政与军事,单独将财政独立出来,设立了三司管理,拥有度支之权的三司由是成为计相,位置仅次于行政首脑。因此不如效仿宋朝,单独将财政部门拎出来,负责军、政部门的审计,掌管天下钱财度支。
“夫人所言不无道理,钱粮为国之根本,那便将官营盐铁独立,单设计司,下辖盐曹,铁曹、审计曹。由庾嶷出任计司使,不与户部并设。”
说着,张虞便持笔将庾嶷在户部尚书侧中划去,写上了崔琰的姓名。
“为何不将田赋一并交于计司?”
见张虞不撤销户部,而是单独再设司,王霁不能理解问道。
张虞笑了笑,解释说道:“田赋若由计司管理,岂不让州郡官吏受计司管理,那么尚书台作用何在?”
王霁虽说知道点国制,但却知道不深。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复杂,中央对地方考核最关键的指标不就是钱粮与人口吗?
今若将钱粮剥离,那么在州郡官吏眼里,尚书台将无权过问他们的钱粮征收情况。因此尚书台将会失去对地方州郡管理的积极性,而计司又不负责考核,那么州郡官的考核很容易出现踢皮球的状态。
历史上,王安石推行元丰改制,之所以废除三司,改由户部负责度支,本质上就是因为三司负责了国家一切支出与收入,而户部不具备财政权,那么便容易出现职权不清晰,冗官严重。
因此吸取宋朝财政权的杂糅,将盐、铁等官营的税种独立,为尚书台、司农留有田赋的职权,那么就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职权不清晰。
“计使、丞相、尚书令!”
既有了三大实权负责人,张虞脑海中渐渐有了完整的中央制度体系,接着在钟繇名字旁写下录尚书事,又在庾嶷侧写下平尚书事。
计司负责官营盐铁,具有审计朝廷各级部门的财政支出的权利;丞相领九卿,负责具体事务执行;尚书令领六部,负责监督九卿与考课地方官。
尚书台为计司、丞相、尚书令、御史大夫议事之地,为朝廷制定每年的财政计划,及共议政务大事。
见张虞忙碌一番,依旧未有贾诩、郭嘉等人名字,王霁问道。
“那不知何以置贾诩、荀攸等卿?”
闻言,张虞提笔顺势在空白区域写下‘枢密院’三字,列有荀攸、贾诩、田丰等人名字。
“枢密院莫非乃执掌军机之所?”王霁问道。
“然也!”
张虞搁笔于山架上,笑道:“世之忌讳者,莫过将不知兵事,以文臣代武将。而我从征四方,谋略多依仗以上诸君。故设枢密院,以治诸部将校,参谋军事,领事者为枢密使,以荀攸任之,张杨为副职辅之。而诸卿参议军事,需冠以参枢密事,或议枢密事。”
宋之枢密院,明之五军都督府,本质是欲分行政首脑的参议军事之权。而张虞自领兵事,那么干脆让自己幕僚团参议军事,并顺势组建枢密院,以便他调整各军情况。
见张虞设计井井有条,王霁眼里闪过异色,她本以为自家夫君年轻,对兵家之事谙熟于心,但不一定对朝廷的制衡之术清晰,然不料夫君竟已有腹稿,将财政、军事剥离,而在政治上又沿袭东汉尚书台制略,九卿执行的官制。
念及于此,王霁为自己当初选择张虞而庆幸,谁能料到区区边豪子弟竟能有朝一日成为帝王。
在王霁回忆过往时,张虞则继续勾勒他的蓝图,将侍中与侍郎合并秘书台,属于是内朝官,而负责人为郭图,赵咨则掌机密文书。
“夫君,后汉之时,九卿与六部权责多有不清,今若不改而沿袭之,故难免纠纷!”王霁提醒道。
张虞笑道:“九卿六部权责划分,我于明日与钟繇、杜畿二人会面,共商军政大事。”
今与东汉相比,唐国增设计司与枢密院二部门,因此急需与众卿议事,以便众人明细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