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虞担忧汉中军情时,什翼率军先沿斜水行军,再转至褒水赶路。经八天的急行军,什翼所部终将至褒中城。
距褒中城的几里外,一支数千人的山西军牵马步行依次从石门隧道中穿行。深入陌生环境的军士们虽说风尘仆仆,但斗志却是昂扬,渴望在汉中这片土地上建功。
褒中城者,位于褒斜道的南口,因正当褒谷口,故名为褒中城。而石门者,为东汉明帝命人凿穿贯通山岭之隧道,其总长虽仅有六丈余(15-16米),但却是隧道之祖。
溪水在山间潺潺而响,注入褒水之中冲刷出褒口。今时北方已是秋意盎然,但今栈道两侧依旧青山碧树,空气中水汽弥漫,微风吹拂而来冰凉透体。
什翼望着汉中景象,他从来没想过世上竟有这般地方。
他在陇上时候,秋天已是黄绿参差,风吹拂而来尽是干燥的气息。而若是北疆,估计天气已是渐冷,难以瞧见绿色景象。如若遇见大风天,估计沙石四起,人畜皆惊。
难怪巴蜀号称天府之国,有这般水草,还怕收成不好吗?
君侯若能打下巴蜀,估计往后有吃不完的粮!
“将军!”
在什翼出神之际,却见中条军里的丘郎策马在复杂的栈道上穿行,今已到什翼跟前。
“前方军情何如?”什翼回神问道。
丘郎拱手说道:“我与兄弟擒获蜀军斥候,据拷问斥候所知,孙策兵破阳平关,今率大军重围南郑。而孙策恐我军救援南郑,故遣诸部围堵谷口,距此十里便是谷口。在谷口西侧有褒中城,内有一校步卒固守,人数约在九百上下。”
“南郑位置何在?”什翼问道。
丘郎说道:“褒水出谷口,直注汉水中。而南郑在北岸沿岸,在褒水以西二十里。褒中城距南郑约有三、四十里,骑卒奔驰一、两个时辰便能抵达。”
顿了顿,丘郎补充说道:“将军,今欲解南郑之围,恐需先占据褒城。否则褒城当谷口而设,将扼我军出谷之口。”
什翼沉吟了下,考究问道:“丘郎有计策否?”
丘郎考虑了下,说道:“褒城虽说不高,但因孙策大军在南郑,故不宜行强攻之策。故不如让中条军先行,以诱褒城守军出城。时大败其军,便将军可趁势破城。”
丘郎可非几年前在草原上的懵懂少年郎,经过汉人成体系的精英教育,以及多次与杂胡厮杀,他在军略上渐渐展现出天赋,眼下已成为统率百人的军官。而面对什翼的考究,丘郎将所思已久的内容汇报上去。
“可!”
见丘郎思考出破局之道,什翼欣慰说道:“你暂率三百儿郎上前诱敌,我率军士稍后呼应。”
“诺!”
丘郎应了声,便招呼同僚跟上他。
打招呼的声音中充满喜色,丘郎上战场次数不少,但绝大部分是小打小闹,而今进攻褒城可是关乎胜败之战,敌寇规模乃是以前数倍。
很快,三百中条骑换上迷惑性更强的布面甲,众人稀稀疏疏至褒城外。
今时因山岭上的蜀军斥候探查到什翼兵马,故中条骑到时,蜀军兵马紧闭褒城门,城楼上有不少的兵卒观望城外情况。
为诱蜀军出城,三百骑卒至城下叫骂一阵,见城中无人出战,于是三百骑嬉闹了一番,而后到褒水畔,将马卸掉马鞍,再放任战马自由活动。
城上蜀军见三百少年骑如此张狂,而又不见后续兵马,在出于斩敌建功为目的,于是率五百精锐出城,欲擒杀三百骑卒。
见蜀军出城进攻时,三百骑卒故作惊慌,好似因匆忙而舍弃马鞍,之后更慌慌张张朝马群跑去,将蜀军诱至离城稍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