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下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人说道:“将军,此事关系重大,还需谨慎啊。”
崔乾佑微微叹气,说道:“我知道,但如今局势如此,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安禄山察觉到了军中的异样,他看着麾下将领们,心中充满了疑虑。但此时他已骑虎难下,只能强装镇定,试图稳住军心。
“诸位将军,朝廷不过是虚张声势,妄图动摇我军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冲破朝廷的封锁,成就大业。”安禄山在军中训话时说道。
然而,将领们的反应却不如以往热烈,只是敷衍地应了几声。安禄山心中明白,军中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他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否则叛乱计划必将功亏一篑。
在长安,李隆基密切关注着范阳的局势。罗昌进宫向他汇报:“陛下,安禄山军中人心惶惶,已有不少将领动摇。但安禄山也在加强防范,试图稳住局面。”
李隆基微微点头,说道:“继续加强施压与策反力度,不给安禄山喘息之机。同时,我们的大军也要做好随时进攻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便一举平定叛乱。”
罗昌领命而去,朝廷的行动更加紧锣密鼓。外部的封锁越来越严密,内部的策反也在深入推进。安禄山的势力在朝廷的双管齐下之下,摇摇欲坠,而大唐的消藩大业,正朝着胜利的方向稳步迈进。但在这胜利的曙光背后,依旧隐藏着诸多变数,安禄山是否会狗急跳墙,做出最后的挣扎,谁也无法预料。这场关乎大唐命运的较量,已然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在随后的日子里,朝廷不断调整策略,以应对安禄山的种种举动。张九龄建议道:“陛下,我们可利用安禄山军中人心不稳的机会,散布一些假消息,扰乱他的判断。比如,透露一些虚假的军事部署,让他误以为朝廷将从某个方向进攻,从而分散他的兵力。”
李隆基点头道:“此计甚好。传令下去,让暗探们在范阳城内散布这些消息,务必让安禄山信以为真。”
于是,一些关于朝廷军事行动的假消息在范阳城内不胫而走。安禄山听到这些消息后,果然心生疑虑。他召集谋士严庄商议对策。
“严先生,近日听闻朝廷将从北路进攻,你觉得此事可信吗?”安禄山皱着眉头问道。
严庄沉思片刻后说道:“大帅,此事真假难辨。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可适当加强北路的防御,但也不能忽视其他方向。以免中了朝廷的调虎离山之计。”
安禄山点头道:“好,就依先生所言。传令下去,北路增派兵力,加强防守。同时,其他各路也要提高警惕,不可松懈。”
然而,安禄山的这一部署,正好落入了朝廷的算计之中。朝廷趁他分散兵力之际,进一步加大了对其内部的策反力度。
朝廷使者再次找到李归仁,说道:“李将军,如今安禄山已乱了阵脚,他的叛乱计划注定失败。将军若此时举义,必能立下大功。朝廷已为将军准备好了一切,只等将军一声令下。”
李归仁经过几日的思考,终于下定决心:“好,我愿意听从朝廷安排。但你们必须保证,行动时万无一失。”
王义大喜:“李将军放心,朝廷已有周密计划。将军只需在关键时刻按计划行事,定能成功。”
随着越来越多的将领倒向朝廷,安禄山的势力被进一步削弱。而朝廷这边,大军已在范阳周边集结完毕,只等最后的进攻命令。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