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十一个疯子 > 第911章 用难题解决难题

第911章 用难题解决难题(1 / 2)

“穿越虫洞”、甚至仅仅是“虫洞”的存在本身,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新领域。

虽然早在193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内森·罗森、就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时候,发现了那个揭示“虫洞”存在的特殊解。

但是直到十天前、位于第五行星轨道的“虫洞”真正出现之前,人类对于“虫洞”的研究,都还只停留在推测和假说的阶段。

所以在我了解情况的时候,威廉·凯恩才会说他们对“虫洞”的了解基本为零——)不过在我……准确来说,是作为高维生命的我看来,设计能够穿越“虫洞”的航天器并不困难。

这里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当然,我能明确这个概念,还要仰仗刘晓星传回来的数据信息。

“虫洞”的正式名称叫做“爱因斯坦-罗森桥”,也在很多的科普性描述中、被形容是连接两个空间的隧道,但其实“虫洞”不是桥也不是隧道,它甚至不存在常规定义下的空间结构。

广袤的宇宙中漂浮着无数天体、也就是俗称的星球,它们自身的引力会导致周围空间发生扭曲,进而形成一种、可以理解为“空间褶皱”的现象。

不同天体的引力不同,所形成的“空间褶皱”也不尽相同,但一条“褶皱”、必然会有至少两个“面”相邻,而在这两个“面”的距离突破阈值之后,便会发生“空间面融合”的现象。

就像我之前在高维空间,看到那些“维度画面”的相互融合一样,任一维度的、宇宙的“空间面”也会发生融合,所谓的“虫洞”便是这些“融合点”。

它不是常见例子里,那支穿透纸面的笔尖,而是两个“空间面”在彼此接触的过程中,或短暂、或不那么短暂的“融为一体”。

换句话说,就是“虫洞”没有连接A点和B点,因为在它的坐标位置、或者说在它的作用范围内,A点就是B点、B点就是A点。

如果非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描述,那么比起“隧道”和“桥”这种、需要一定距离才能连接两个空间坐标的方式,“虫洞”更像是魔法世界里的传送门。

依然以“纸上的AB点”举例——

在人类以往的研究中,所谓“虫洞”,是将纸面弯曲折叠、使得A、B点重合后,用笔穿透纸面所制造的“最短路径”,但实际上的“虫洞”,是不需要纸面弯曲折叠的。

在纸面保持平铺的前提下,将笔尖刺入A点的同时,本该刺破纸面的笔尖、就会从另一个位置的B点钻出来。

行动没有延迟、纸面没有刺破、笔尖没有损坏,它就以这样一种蛮横无理、毫不尊重常规物理规则的方式,完成了这次空间位置改变的行为。

这种几乎完全脱离常规物理逻辑的情况,使得我们在设计航天器的时候,不需要过度考虑航天器本身的强度,只要它能抗住“虫洞”的引力、在进入的时候不被扯碎就行了。

另外“虫洞”所产生的极端引力,会导致无论它的“入口”还是“出口”,都必然存在于宇宙的真空环境中。

哪怕在出现的时候不是这样,“虫洞”自身的引力也会像黑洞一样,把它引力范围内的所有物质都吞噬殆尽、最终形成一个宇宙的真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