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朝廷选派儒士去交趾当官,结果国子监没有担当,于是被撤销,格物学院至此一家独大,成为了朝廷名副其实,毫无争议的官僚培养之地。
但是——
儒士依旧在民间存在,而且数量不少。
这些人很矛盾,他们一方面想要入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他们一方面又总想着留在金陵、两浙、江西等地,就算不在这些地方,那也应该是河南、山东、福建等地……
让他们去交趾,他们认为这是流放,不愿意去。
让他们去云南,他们还是认为是流放,也不愿意去。
现在让他们来大东北,出关之后还要走一两千里,面对的还是半开化的女真人,他们能来吗?
朱棣喝了口酒水,感觉浑身舒畅了许多,言道:“先生的意思是,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顾正臣点头,从炕上走了下来,严肃地说:“当官也好,做人也罢,身为大明子民就应该做到朝廷需要去哪里,就义无反顾地去哪里,不管环境多恶劣,又是多蛮荒苦寒。朝廷的大方向定了,就应该彻底地执行。”
“儒士失去了一次机会,他们的出路已经不多了,若是再错过这一次机会,我相信,文人的风骨他们也不具备了,等到这些人被时代抛弃,老死树下时,没人会怀念他们。”
朱棣笑了:“说到底还是先生心软,看不得许多儒士在民间空有学问却报国之门,只是眼下来得及吗?哦,对了,让水师带消息南下,倒也用不了多久。”
算上朝廷传达政令,征儒士北上的时间,等他们来了,估计也是寒风瑟瑟了。
顾正臣之所以没想用格物学院的人,实在是抽调的已经够多了,北平学院八成人都在东北,这是难得的组织训练机会,也是长见识、搞建设、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甚至连勘测队都来了,当真在考虑铁路在东北的可行性……
这些人的存在,是安抚人心的中坚力量,也是处理矛盾的绝佳好手。
等到了冬日,这些人需要回北平总结经验,准备冬考,后续的事,那就看他们的本事与造化了,总之,他们的未来是官,要去地方上安民,不是教喻只单纯地负责文教事宜。
屈才。
翌日。
顾正臣一如既往,扛着锄头与军民一起垦荒。
虽说体弱,干得速度不快,但顾正臣人在这里挥汗如雨,一干就是一个上午,足以让女真人与军民看到,顾正臣与他们是一起的。
上下一心,都是为了这一片土地。
人心齐,效率自然高。
东北多松木,这些木材阴干起来时间很短,天气好的时候,一个多月,最多两个月,而这也为打造简易房屋提供了便利,女真人的学习能力很强,已经学会了简单地搭建房屋,只是火炕还需要等,等砖坯、土坯。
好不容易闲了下来,顾正臣坐在河边,看着拿着鱼叉准备叉鱼的女真人就是一顿骂,你都是大明人了,干嘛还用这种蠢笨的方式,让人找来渔网,一网下去,鱼肥……
烤鱼!
顾正臣一边刷着调料,一边对围坐过来的朱棣、朱棡、沐春等人说着话,话锋一转看向李景隆:“你爹送来了消息,让你带五十车土豆去和林,他打算在和林吃半年的土豆炖牛肉,看看也速迭儿到底是不是真心向西而去了。”
李景隆很干脆地拒绝了:“弟子有公务在身,不便离开哈尔滨。”
马三宝咳了声:“那可是你爹的命令。”
李景隆板着脸:“军中无父子,只有将官,曹国公管不到我头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