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严河心中一顿。
他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解释,因为这部电影在平行时空,大爆了三亿多美元的票房。
这是一个被市场验证过的故事。
而跟《小鬼当家》不一样的是,他很清楚地知道《小鬼当家》的卖点在哪,但他不知道《星运里的错》这部电影的卖点在哪里。
这部电影在陆严河看来,完全就是一部很狗血的青春虐恋故事,两个身患癌症的病人,在最后的时间里,谈了一场注定短促而终的恋爱。
甚至,陆严河对这部电影的亲情部分都更加深刻。
这个时候,颜良忽然提出来。
“你是不是一方面觉得这个剧本是个好剧本,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观众不接受、不买账?”
陆严河心想,这么说其实也没有错。
“差不多吧。”陆严河说,“首先,它是一个很感人的爱情故事,给人向死而生的爱情与勇气,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核心,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很沉痛,最后男主角是死了的,女主角大概率也不会活很久,因为两个人都患了癌症,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所以,这注定是一个悲剧。
颜良疑惑,问:“你是担心因为这个悲剧而影响到大家的观影选择?”
“悲剧不会吸引人去看这部电影的。”陆严河叹了口气,“我现在越来越怀疑我自己为什么一定要用这部电影来做这个尝试了。”
“什么尝试?”
“全亚裔面孔来主演好莱坞电影的尝试。”陆严河说,“这样一部电影,如果没有好莱坞公司的全球宣传发行能力,我无法想象它大卖的局面。”
颜良沉默了一会儿,说:“要不我先看看剧本,严河,我很少听到你这么不自信,往往你每拿出一个剧本,你就很清楚这个剧本最后有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并且对它取得成绩很有自信,我真想看看,这个剧本到底是什么样子。”
陆严河便答应了,点头。
-
颜良根本不信陆严河所说的什么“片酬太高”之类的托辞,在他听来,陆严河这么犹豫反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对《星运里的错》信心不足。
难道刘泽凡的片酬就很低?
不可能,刘泽凡跟他的片酬差距,绝对没有超过一个量级。
颜良知道,陆严河肯定还是想要把最好的、最合适的剧本都给他们。
可是,颜良是觉得,既然有这样一个剧本在,陆严河又有些担心,那不管怎么说,以他目前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好,或者是票房号召力也好,都肯定比刘泽凡强得多。
他肯定是能为这部电影起到一定的帮助。
正好等会儿回国,有一个漫长的空中时间。
-
“《我的野蛮女友》已经拍完,正在做后期,争取在情人节档期上映。”
下午,完成了一个代言品牌的拍摄之后,陆严河出发前往机场,汪彪跟他同步一些公司的消息。
陆严河点头。
汪彪又说:“另外,陈总发来了五个剧本,都是公司正在筹备,准备拍摄的,他想请你看看这五个剧本。”
陆严河惊讶不已。
“五个?”
“是的。”汪彪说,“之前灵河自制的几部电影,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票房成绩,所以,公司的现金流现在比较充裕,陈总打算继续开发像《夏夜别墅惊魂》《童年是一场夏夜里的冒险》这样的低成本类型片。”
这几部低成本电影,确实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陆严河原本以为会亏损过一两部,谁知道,竟然全都没有发生亏损。几部电影的宣传营销,做得非常漂亮。当然,源头是成本控制得非常漂亮。
陆严河从汪彪手中接过电子阅读器。
“我记得他们说过,除了《尸相》要开发续集,《夏夜别墅惊魂》也准备做续集,是不是?”
“是的,不过《夏夜别墅惊魂》的续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正在找编剧比稿。”汪彪说,“目前唯一确定的就是王静会回归主演,但具体是出演一个新的角色,还是延续第一部的角色,没有定。”
陆严河说:“这部电影,我记得还有一个叫邹轩的男演员和一个叫姜婷的女演员也火了,是不是?”
汪彪点头。
“是的,他们都签到了拾火,不过他们因为正在准备艺考和高考,所以曝光不是很多。”汪彪解释。
陆严河说:“公司其实可以为他们量身打造一部《夏夜别墅惊魂》的衍生电影,既然他们两个人的角色比较火的话。”
汪彪:“那我去跟陈总说一下?”
“嗯。”陆严河点头,“比稿这个想法好,谁的想法好就用谁的故事。”
汪彪也说,“但是现在很多影视公司都抄袭了我们这个做法,都开始搞比稿,反而搞得编剧圈有些怨声载道,因为原来大家接项目都没有这个要求的,结果莫名其妙就多了一个环节,而很多公司又不像我们,本身自己签约了很多新人编剧来培养,平时都有底薪的。他们在外面邀请编剧来比稿,不发钱,也不发工资,比赢了才能签合同,正式写剧本。”
“那他们这样的做法长久不了。”陆严河摇头,“谁都要吃饭,谁也不是傻子,生态被他们搞坏了。”
“当然,那些已经成名的编剧倒是不受这些约束,主要影响的都是那些还没有成名、苦苦寻找机会的新人。”汪彪说,“本身最朝不保夕的时候。”
陆严河说:“那像那些新人,如果比稿通过了以后,是不是就会直接成为署名编剧?”
汪彪摇头,“具体我不清楚,我只是听很多人都抱怨过这件事。”
陆严河则直言:“如果说那些新人能够通过比稿就脱颖而出,成为属名编剧,我倒觉得,抱怨的未必是那些新人编剧。”
汪彪一愣。
-
与此同时,国内。
一档谈话类文化节目。
著名编剧何石责是今天的嘉宾之一。
大家讨论到编剧们的创作,产量,以及对剧本的理解,众说纷纭。
有人说道,现在国内最成功的编剧应该是陆严河,几个编剧界的老前辈们笑了笑,也没法儿否认。
轮到何石责讲话的时候,他放下手中扇子,微微一笑。
“产量低是因为我都是自己写剧本,有时候带学生,但即使带学生,很多的剧本也都是我自己写的。
“剧本哪是那么好写的,当然,在我们这一行,有很多人挂羊头卖狗肉,看似就他一个人的名字,实际上背后有十几个人帮他写,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就跟以前半岛拍电影最疯狂的那个年代一样,一个导演一年能拍十几部电影,你说夸张吗?再看看,你觉得能是那一个人拍出来的吗?”
镜头对准了何石责。
立即有人笑着看他,说:“老何,你这是在影射谁吗?”
何石责摆摆手,“我哪敢影射谁啊,我就是实话实说罢了,在座不少都是搞剧本创作的,谁不知道剧本正常创作速度是什么情况,哪怕是个天才吧,比我们快一倍、两倍?高产得跟个母猪似的,估计当我们都是猪来骗呢。”
“哈哈哈哈。”有人笑了几声,说,“何老师,照你这么说,那某人找代笔这件事是板上钉钉了?何不直接指名道姓?”
何石责耸耸肩膀,“我说的只是一个现象,又不是指定某个人,谁要是心里有鬼,就站出来认领再解释好了。”
“你啊。”马上有人说,“刚才这番话仅代表他一个人的观点啊,别把我们都带上。”
“你也忒怂了。”何石责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