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1 / 2)

就在这时,一个高大俊朗的青年从人群外走了进来,让苏冉都是一愣。

“你怎么还在这里,马上都要开始考试了”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李默然,他知道今天苏冉参加高考,特意昨天晚上坐车赶回来为其加油的。

一下火车,连家都没回,就赶来了,正好在这里遇到了他们。

苏冉甜甜的笑了,很随意的道:“遇到点小意外。”

李德印和李默然见过面,上次自己的命都是面前这个青年救的,所以很客气的和其打了招呼。

李默然一一打过招呼,这才问问究竟,当他知道怎么回事后,脸色一沉,冷冷的道:“一辆破车,还想讹五万”

“破车你有几辆”中年人冷哼一声,根本没把李默然放在眼里。

李默然理都没理那个中年人,冲着李德印问道:“德印叔,你车上有修车工具吗”

“有”李德印以为李默然要让他给中年人修车,虽然心里不情愿,但是还是点点头。

“好”李默然耸耸肩,笑道:“拿几个扳手下来。”

没用李德印动,他身边的两个战友就回车里拿了几个大型扳手过来。

中年人不明白李默然在搞什么鬼,但是他也没在意,结果李默然的下句话,差点没让他的下巴掉在地上。

“这破车,早该报废了砸了吧”李默然将几个字说的非常随意,但是却震撼非常。

“你们敢”中年人吓的直接趴在车上,恐吓道:“这车可值十几万,而且是我们奉城市乔四哥的车”

“砸”李默然一声令下,丝毫没有在意什么钱和乔四哥这个名号,不屑的道:“多少钱,我赔”

苏建军是彻底无语了,他本以为李默然来能劝住苏冉,结果想不到,这家伙比苏冉还暴躁。

然而更让苏建军崩溃的是,苏冉说了句:“不用你赔,我已经让德印叔把赔车的钱带来了”

李默然和苏冉相视一笑,都在对方的眼里读到了:“那还等什么,砸吧”

围观的群众都蒙了,心道:“这都是什么人啊一个比一个牛,十几万的车说砸就砸了而且还直接把赔车的钱准备好了”

中年人呆立当场,看着李德印等人挥舞着扳手,将一辆七成新的桑塔纳砸的叮当作响,扳手每砸下去一下,他的心都跟着剧烈的颤动一次。

苏建军则是无比茫然,看看苏冉,又看看李默然,他已经忘记了阻拦,只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变了,他连自己的女儿都有些不认识了。

在那个年代,随手拿出十几万,那绝对是土豪级的人物。

等中年人回过神来的时候,桑塔纳已经彻底成为一堆废铁。

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就像一个小怨妇一样看着苏冉,咬牙切齿的道:“你们等着,乔四哥的车你都敢砸,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拿着钱赶紧滚蛋”李默然冷冷的道:“拿车讹钱嫌不够,还要拿人来讹吗”

中年人一听,哪还敢废话,抱着钱,慌不择路的逃出人群。

------题外话------

k期间,只要在评论里留下与内容有关的长评,均奖励2050的潇湘币,拉来朋友收藏并在评论区留脚印,每拉一人,拉人者和被拉者都奖励10个潇湘币

第42章黄庭光的身份

事情解决后,李德印开着车带着苏冉父女和李默然赶紧去考场,结果紧赶慢赶,还是过了考生进考场的时间。

为此,苏建军气的差点当场打人,若不是因为李默然和李德印在场,他肯定得暴走。

苏冉略带歉意的看向李默然,不好意思的道:“恐怕要让你在军校多等我一年了”

李默然佯装生气的刮了刮苏冉的鼻子,气道:“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求过人今天为你破个例”

说完,李默然头也不回的去了电话亭,等他再次回来的时候,考场里便出来一名教师,在校门口扫视一圈,将目光落在苏冉身上后,亲自将人领了进去。

这让苏建军又是一阵错愕。

他曾经见过这个青年,也知道他是苏冉的男朋友,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其背景,而今天的两件事,让他一个比一个震惊,这才不得不认真打量起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青年。

可看见现在彬彬有礼的李默然,苏建军总觉得刚才发生的事是梦境,一切都太不真实,他到现在也没能回过味来。

但毕竟李默然还不是他的姑爷,以他的性格,也不好意思去问个究竟,只好等自己女儿考完试后再问问。

接下来的三天都很顺利,终于没再发生任何意外,而且苏冉的发挥也很不错,据她自己估计,考650分以上应该没问题。

为此学校很多同学都说她太过于高估自己。

毕竟满分才710分,她竟然敢说自己至少650分按照他们学校历届的成绩,就算学习再好,考个610分左右已经算很牛的了。

去年李默然就是学校的状元,也不过考了627分,那还在学校小小的轰动一把,毕竟已经进入到市前十的好名次。

对于别人的议论,苏冉都是一笑置之。

至于考多少,她心里有把握,其实650分,她都是很保守的预估,担心出来没那么高,而自己心里有落差。

结果成绩出来后,整个炎国都轰动了,辽燕省奉城市三中有史以来出现的第一个全国高考状元,以703分的超高成绩力压群雄,将全国第二名甩了20分之多。

而这个状元就是苏冉,为此三中的刘校长亲自向市教委申请,市教委又向省教育厅申请,给苏冉嘉奖。

市教委和省教育厅都非常爽快的特批,两级教育单位分别奖励苏冉一万元的助学金,她的班主任郑春好也跟着沾光,得两千元大红包。

要知道,那年代两万元可不是小数目,绝对够一个双职工的工薪家庭不吃不喝攒个三、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