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途情路 > 分节阅读 403

分节阅读 403(2 / 2)

夏文博心里说,吃饭就是重视,好像是一种奇怪的逻辑,其实也正是重视,不管如何,别的地方不肯吃,在你这里吃顿饭就是把面子给了你田海中。

“呵呵,好好,我们先商量一下今年教育经费的问题,商量好了,一起吃饭”

“好好,那就好,那就好,两位乡长快请”

大家坐下来,商议起来,这一谈几个小时过去了,这会夏文博真的肚子有点饿了,对田主任的邀请,也就答应了。

为了陪好夏文博和徐副乡长,田海中把职业高中的校长叫来,作为划拳的主攻选手。乡里的这所高中,是县里直属的,人财物都不属东岭乡管辖。早年这所高中曾经红火过,改成职业高中以后,败落下来,没有办法,只好办起几个初中班,就地招一些初中学生填饱肚皮。

就因为这个学校连年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考上重点大学,高德明在一次全乡三级干部大会上,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说:“看看你们把这学校办成什么样子,群众打麻将出张时都说:出一张高中一看是张白板”

这句话伤了坐在下面开会的秦校长,当场拂袖而去,会议一散立刻找到高德明算账,不客气地说高德明不懂教育,不该在台子上胡说八道,这个人既是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又是当地的知名人士,高德明也不敢过多得罪,只得安抚了事,从此不再喜欢掺和教育上的事情。

为此,秦校长常常耿耿于怀,至今仍然对高德明不感冒,见人就说高明德差劲。

后来,一些教师和东岭乡的文化人上了建议书,夏文博看到上边有一条内容是,作为一个乡政府,连一所完整的初级中学都没有,弄得长年“高中穿靴,小学戴帽”,实在是一件“咄咄怪事”,东岭乡人没有文化不行东岭乡人没有初中不行下一代人不能毁在我们手里强烈呼吁乡领导,抓紧着手解决建设初中的问题。不然,党心不答应,民心不答应谁不重视这个问题,他就将沦为对不起东岭乡人民的千古罪人

夏文博看那建议书上面言辞之激烈,好像不办一所初中,自己这乡长都难以坐稳似的,叫人难以承受。

大家正吃着饭,就见乡里的小学齐校长急急火火跑到了饭店来,冲进来说找夏文博有事。

夏文博忙犯下筷子,问什么事情。

齐校长说:“夏乡长,我们学校的房子塌了。”

夏文博一听,事情比较严重,这饭也不能在吃了,马上带徐副乡长和田主任等人到学校去察看,看到一个教室的后墙倒了,幸亏是中午休息时间,学生们都在宿舍休息,没有砸着学生,看了以后,夏文博脊背上嗖嗖直冒汗。

这就是所谓“戴初中帽子”的小学。

齐校长反映,现在的教育体制是,村里负责小学的修缮建设,乡里负责初中的修缮建设,由于这里有一个初中班,所在地的村支部、村委会就不管了,让这个不伦不类的小学不小学、中学不中学的校长作难。

于是,夏文博把刚刚赶来的村支书和主任狠狠地熊了一通。高压之下,这个村很快行动,说今天就安排人过来把房子修理好。

不过这件事情也引起了夏文博对办乡里的初级中学高度重视。

返回了乡政府,夏文博召集了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马上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上,会上,大家慷慨陈词,把建设东岭乡初中说成是东岭乡的头等大事。

抓教育的女干事苗小惠激动地说:“夏乡长,你总算是第一个重视教育的乡长。你就是不解决问题,光开一个这样的座谈会,就叫我这个抓教育的干事都知足了。过去,我反映学校的问题,从来都是排不上号。有时候,我要是强说上几句,领导就要批评,弄得我哭了好几场。”

说着说着,女干事又掏出手帕擦泪。

正文卷第六百零四章:爱好一样啊

徐副乡长说:“小惠呀小惠,过去是不是挨了乡长的批评后,在机关不敢吭声,回去拿老公出气,夜里没有心情办事,不让老公挨你身子”

大家哄堂大笑,苗小惠哭笑着说:“你们看看徐副乡长的死样哩,人家说的是正事。”也就打住没再说了。

大家还在继续着,又谈到抗日战争时期,省城的大学教授们纷纷跑到了东岭乡这个深山区避难,一时间,山沟里群贤云集。当时地方有名的绅士、后来当了伪县长、解放后被镇压的郑先生,收留了这些国宝级的知识分子,办了一所“东岭乡中学”。这所中学虽然没有办上几届新中国就成立了,却培养和感染了一代人,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那一批莘莘学子,在校时候已经被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所控制,还闹过几回学潮,声援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毕业后,即将解放,这些人年纪尚幼,并没有为国民党政府出过力,却为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干部。现在,全国到处都有原“东岭乡中学”的学生,像北京的画家茂林,金边县第一任县长等,这些人经常给来信,询问老东岭乡中学其他校友的近况。

夏文博听了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就问几个东岭乡的老知识分子:“这东岭乡中学在群众中影响怎样”

大家纷纷表示:“咱东岭乡的老百姓,谁人不知道东岭乡中学都很怀念“东岭中学”啊。”

夏文博说:“好为了使这件事情办得有吸引力、号召力,我们不再提办乡中,只说是恢复重建东岭乡中学行不行”

大家一致叫好,只有教办室主任田海中说:“夏乡长,只怕这学校的名字在县教委通不过。”

又人就说:“田主任,不要紧,香港都能一国两制嘛,我们就不能一个学校两块牌子”

夏文博说:“这好办,我去教委交涉。”

议到了后来,夏文博开始拍板,他说:“恢复重建这个“东岭乡中学”,上符国策,下合民意,必须横下一条心,必办,快办。不仅要办,还要一步到位,建设得符合国家级标准。现在乡里很难拿出这全部的款项,钱不够怎么办我的思路是强力组织集资,大力倡导捐资,严格使用筹资。”

下面的人也都连连点头,有点兴奋,有点激动

捐资这个方法,在夏文博的手上从来没有搞过,他觉得是到了老同志们立功的时候了,夏文博成立一个捐资助学领导小组,自己任组长,徐副乡长任副组长,几个老同志为成员。

有人建议:“夏乡长,我建议将捐资人刻在石碑上,青史留名”

大家都说:“这个主意好”

夏文博表态说:“行就这么办后天就召开大会,田主任,你为主讲,必须准备一个好的发言,要求你必须做到两条,一是能把听众讲得掉泪;二是代表全乡教育战线对全乡人民赌咒发誓,一定要把教育、教学的质量搞上去。不然,没有人动心,就不会有人出钱。”

下面有人笑了起来。

夏文博说:“你们不要笑,这关系很重大的,田主任讲以后,我再做动员报告。这个工作,是全乡党员干部的一场攻坚战。”

第三天一早,就召开了一个动员大会,夏文博他们以及各部门领导带头捐资,搞出声势,同时,办公室把凡是在东岭乡干过的老领导和东岭乡籍的在外人员一网打尽,全部澄清底子,远的发信,近的就让老同志们分组上门相邀。

大会开得当然很成功,大家情绪高涨,十分激动,就好像一个新的中学真的盖好了一样。

这些事情安排的差不多了,夏文博和万子昌商量一下,请万子昌带着这些老同志们给中学挑选出一块土地来,自己到县城教委去,活动,活动,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