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李逍的话来说,以夷治夷驱虎吞狼,先让他们自己打着先。唐军还是应以东边为主,只要西边维持着局面不坏就可,哪怕暂时灭不了贺鲁都没关系。
若是此时从东边调大军回朝,赴西域平乱,那么东边局势肯定要变的。留守的兵太少,就压不住高句丽,而现在倭国又出兵,到时百济无兵弹压镇守,只怕百济人将再次叛乱。
所以贪多嚼不烂,别去管什么西突厥了,先把高句丽灭了再说吧。灭掉高句丽才能保东方安稳,不灭高句丽,那么刚打下来的百济也将守不住。
奏章末尾,李逍还告诉皇帝,别指望新罗人和契丹人,若大唐主力在,他们当然会协同,而万一唐军主力不在,他们肯定不会用心的,甚至说不定这些家伙还会生出二心,觊觎半岛的土地。
“爱妃,你觉得朕该先东还是先西”
武后抱着女儿轻轻摇晃着,见皇帝问她,道,“契苾何力虽是老将,但李逍的话其实也很有道理的,东西两面开战,相遥万里,朝廷肯定无力两边皆顾。而东西二选一,臣妾觉得还是当选东,先东后西,趁势先灭高句丽再出兵西域”
李治犹豫,“可契苾何力说的也很有道理,西突厥的贺鲁已经越来越嚣张,他已经屡次派兵进犯我大唐的西州、庭州,再不征讨,我大唐在西域只怕再无威望,西域有失。”
他似自言自语道,“高句丽也不好打的,朝中不少大将都说没个八年十年的,只怕并不能灭掉高句丽。但八年十年的朕等不得,西域等不得。去年灭了百济,高句丽又被大败了一次,相信能够暂时安份一段时间了,朕还是想先西后东,先平贺鲁,再还征高句丽。”
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武后便也没再出声。
“诏令”
“检校羽林军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诸将进讨贺鲁”
“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
“右骁卫将军高逸德、右武卫将军萨孤吴仁为副总管。”
“诏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领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左骁卫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婆闰等进讨贺鲁。”
“诏右屯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行军大总管,分头出金山。”
诏令接连而下。
连发三路大军,分别由程咬金、苏定方和阿史那弥射统领,兵分三路,各统兵五万。
再诏回纥和契苾部各出兵五万,加上册封真珠叶护为可汗诏他率弩失毕五姓发兵十万,这一次大唐真的是全力以赴,重兵出击。
总共三十万大军征讨贺鲁。
随着这道诏令下达,原安东大都护府副大都护程咬金,副帅苏定方都被抽调往西域,同时抽调走的还有十万府兵精锐。
原本的朝鲜战场,唐军主力尽撤。
北面以薛仁贵代替程咬金主持战局,南面则完全交给了李逍。
身为副大都护的李逍,手底下却只有一万二千以百济人为主的乡勇土团,却要一人独自承担镇守百济之地的重任。
第392章复国
安东道。
百济故地,大唐熊津都督府。
西面沿海,白江口。
白江联通熊津城和大海,江口处唐军修建了一座城堡,沿海依江。
堡西羊马城凸出来的土墩望楼上,两名守卒指着城下的方向,不屑的互相说着话。
“该死的新罗人,居然就这么溜了。”
城下,一队队的新罗人正经过,他们从熊津城下撤回,经过城堡,抵达白江口,将从这里乘船返回新罗。
或者说是赶回去救援本土。
倭人的舰队跨海进攻新罗,新罗人凭城而守,结果却反而节节败退,已经被倭人连夺十余城。
新罗王金春秋急调在百济境内的新罗军回援,还请求唐军增援。
不远处的城头上,安东副大都护李逍凭城远眺。
安东衙门都知兵马使赵持满对他劝道,“不能让这些新罗人走,最起码也得让他们留下一两万人。”
“我也不想让他们走,可是他们只听新罗王金春秋的,我的话并不管用。”
“得想想办法,苏帅带着两万水师已经乘船回了中原,薛帅如今接任安东副大都护,主持高句丽战局,虽兵临平壤城下,但兵少无援,根本攻不下平壤。现在也就要乘船到辽东去接防,若是让新罗人再撤走,那整个百济,我们就真的是孤立无援了。”
“就靠那三千老弱病残吗”
赵持满说的三千老弱病残是由李逍招募来的中原佣兵、征东水师留下的伤残兵员们组成的,这些人还算是薛仁贵和苏烈的一个人情。
三千人组成了安东军,是目前李逍最能信任的兵马。
除此外,他手里还有一万五千人的安东土团乡勇,但这些乡勇不是百济战俘就是招募的百济贫民奴隶组成。
如今时间未久,李逍也不知道这支乡勇关键时候能不能真的相信。
隔着茫茫大海,就凭着这点人手,却要镇守百济十六州一百八十县,难啊。
李逍也不想让新罗人走,相比起百济人,新罗人起码还算是盟军。可现在新罗人自己受到倭人进攻,他们还想唐军救援他们呢。
显庆元年。
三月。
倭军渡海之后,连战连捷,攻夺新罗二十余城。
新罗王金春秋连连向李逍求援,可李逍自己也无兵可发。
局势一天比一天坏。
这段时间,李逍镇守百济故地,也是每天都在招兵买马,整兵备战,积蓄粮草。
李逍以五都督府驻地大城为支点,以十六州城经络,初步建起了一张镇守防御网。
乡勇也已经招募增加至三万人,可依然还是那个问题,都是百济人,让人无法放心。
各都督府、州县都在加紧修建屯堡卫城,清查户口、丈量田地,征收契钱,储备物资。
因为人手太少,各地的都督、刺史等多是以留守的军将代任,行事不免有些草率。
各地不时的上报手段粗暴,引得百济人愤怒怨恨的事件。
在百济人中,特别是那些利益大受损害的百济贵族豪强地主之间,有一股子怨恨愤怒正在不断的上涨,甚至有一股阴云正在聚集。
李逍知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