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1(1 / 2)

如东面沿海地区,盐碱地也极多。

“要怎么改造盐碱地”李元芳心情激动。

“其实也不算难,首先就是得把这片沙地平整,地越平整,那么能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

李元芳想想这倒不难,把这片沙地平整不算问题。

“还有呢”

“其次就是搞好灌溉排水渠道,要坚持灌水洗盐,这是改良盐碱地,降低土壤盐碱含量的根本办法。然后还要不断增施肥料,沙苑这里有牧马监,不缺马粪,倒是不用担心肥料问题。牲畜粪尿肥能够改良土壤结构,抑制水盐上升,长期使用肥料,配合水洗,甚至能够把轻盐地改成良田。”

“再有就是得深耕,尤其是在秋后,对土地深耕,且耕后不耙,形成粗糙疏松的覆盖层,不但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抑制土壤反盐,还能把聚集在表土的盐份翻入深层,把含盐少的底土翻上表层,经过日晒,能够促进玉米生长。”

用水洗盐碱地,李元芳倒是知道的,但这种方法单一使用效果并不好,可能得长期灌洗,成本很高。

不过李逍说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水洗,还有平整土地、深耕等配套方法。

“关键是种玉米,玉米抗盐性强,更容易成活,种其它的就要差的多。”李逍一句话,让李元芳的兴奋度降低了不少。

“种玉米,还得晚播,并要增大播种量,比普通田地要晚播一旬左右,以便种子在较高的温度下快速发芽,缩短盐害时间。盐碱地最大的问题就是出苗困难,难发芽,所以我们最少要增加三成左右的播种量,另外,最好先浸种催芽再播种,而且播种时得采用深沟浅盖法播种,先开半尺的沟,把含盐高的表土翻到两侧,再把种子播到沟里,再盖两寸的土,这样沟里的水可向垄背聚焦,减轻盐害。”

“有句秘诀,勤中耕,不反碱。深中耕,地不板,雨后中耕能防盐。”

李元芳转头对几位玉米监的吏员道,“刚刚监正的话都记住了没马上拿笔记下来,详细的都记下来,一字不许漏了。”

李逍笑笑,“不用记,这些我都有写在玉米经书里面,里面内容更详细,回头我拿给大家抄写,好好研究。”

今天李逍来沙苑,就是要来试验这块地的。

朝廷在沙苑为玉米监划了一千亩地做实验田,但现在种子有限,所以李逍只打算先种一分试验田。

按其它地的种法,一分田只种315株玉米,以试验玉米到底能不能在沙苑这样的沙地成活,而李逍还加大了难度,要在盐碱地上种植。

“挑一块轻盐地,量出一分田来种玉米,剩下的那九百多亩,现在就要开始平整田地,挖好灌溉水渠沟道,还要开始洗地、深耕。今年秋,我们就要在这种上更多的玉米。”

“三郎,若是这一分地夏天真能收获,哪怕一亩只收个五斗,那也不得了啊。盐碱地里种玉米,这以后关中得增收多少粮食啊。一亩只要三斤种子,就算收获五斗玉米,也十分划算啊。”

关中缺地,关中做为帝都所在,仅有一小片关中平原,人多地少,朝廷每年都要从关东费力输送大量粮食入关,每一粒关东粮食运过来,都耗费极大。一石粮食从东南转运到长安,这一路上所耗费的其实已经是三四石之多。

关中少雨多旱,水坡地、盐碱地极多,若是李逍的玉米真的连盐碱地都能种植收获,那真的不知道有多了不起了。

“相信我,今天我们在这种下玉米,一百天之后,就能看到收获了。而且,肯定不止亩产半石的。”

要知道,后世那些用科学方法改造好的盐碱地,玉米亩产能达到六百多公斤。哪怕就算现在没那个技术,但轻盐地里种玉米,亩产个百来斤总不是问题的。

第230章夏日

李逍仰面躺在水里,他的身体不动,可却飘浮在水面。水没过了他大半身子,只余一小片肚皮和半张脸在水面。

仰面飘浮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关键得心静,不能担心害怕。人其实是有浮力的,只要你不挣扎,你放平身体,就能飘浮在水上。可如果你一挣扎,那肯定得呛水。

夏日炎炎,天气也一天比一天的热,不断在长安北苑、同州沙苑、蓝田蓝溪三地奔波的李逍明显的晒黑了一大圈,甚至人也瘦了不少。不过脱去衣服,却能看出他的身体其实更强健了些。

肥肉少了,肌肉增多了,整天骑马,他的两条大腿内侧甚至都磨出了茧子。

从年后到此时,贼老天只下了几场雨,每次都如蜘蛛尿尿,刚感受到一点点雨丝,然后就没了。

不少地方的庄稼早就旱死了,眼看着夏收在即,甚至许多绝收的农民已经绝望的开始向关东逃离。

蓝溪的情况要好的多,多亏李逍当初的安排,有乡约堂的统一规划指挥,蓝溪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而及早的壮士断腕主动放弃了五成田地后,剩下的五成河边地在大家的全力抢救下,虽然今年产量难比往年,可起码能保证到有至少五成的粮食收获。

建在李家庄边上的蓝溪乡约堂义仓里,更是早就堆满了整整五千石粟和五千石米糠,仓中有粮,心中不慌。

比起关中其它地区的百姓,蓝溪乡民心里是满满的幸福感。

玉米监今年晚春在沙苑、北苑、蓝溪三地种下了一亩试验田,大小有三十多块地,大的一分,小的也就一厘多点地。

根据李逍的安排,各种地形、各种肥瘦的地都有,甚至有不同的种植之法,玉米监的官吏们整天就蹲在地里,拿着笔、卷,日夜不停的记录着各块试验田的情况。

玉米监每天一道汇总报告报上朝廷,皇帝和宰相们都在日夜关注着这些越长越壮,越长越墨绿的祥瑞。

整日忙着这些东西其实挺累,不过看着玉米越长越好,李逍心情很好。

“三郎,吃西瓜了。”

渭水河岸边,赵持满向李逍喊道。

这位曾经长安贵族子弟们的偶像,边军中的猛士,如今却成为了李家庄忠实的家丁队长。虽然李逍一直以兄弟待他,但他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态度。自己如今是个被贬的奴隶,不复当年了。

如一块枯木漂浮在水上的李逍猛的一个打挺,身体翻滚,然后一个猛子,又钻入水底,在水底潜泳一段脑袋浮出水面。

他两条手臂交相挥动,姿态优雅的游到岸边。

“三郎游水越来越厉害了,真当的上是浪里白条”

“这天气热的心烦气躁,二哥也下水来游一游啊。”

赵持满摇了摇头,伸手拉了李逍一把,然后递过半个西瓜。

“我啊,骑马射箭这些我在行,可是若说游水我就不行了,天生的旱鸭子,见水就有些怕。”他摇着头道,“还是赶紧吃个瓜吧,凉爽一下。”

这西瓜是玉米监种在沙苑的,算不得什么新奇之物。后世有些人以为西瓜是在南宋之时才传入的中国,其实不是,早在汉代之时,西瓜就已经从西域传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