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9(2 / 2)

张正书似乎有点明白了,为什么酒精生产的作坊要选择在琼林苑旁边。

这都是因为在琼林苑旁,有诸多“脚店”,里面存着大量的酒。如果想大量生产酒精的话,那么这里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起码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从这些脚店里“杂买”不少大酒。所谓“杂买”,其实就是皇家的采购,也不是不给钱,相反还按照市场价进行。从这一点来说,宋朝做得还算不错的,起码尊重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没有用强权征收。

当然,负责杂买的太监宦官,就不会那么好说话了。想要结账行,给回扣吧。不给那不好意思,拖你几年的赊账都是正常的。

要知道采购本身就是很多油水的,更别说是皇家采购了。要搞定皇家采购,必须要朝中有人,在朝廷采购清单下达之前获知信息,早作准备;还要与负责某项采购的州府关系铁,批文一到,能抢先把这项采购弄到手。这样一来,肯定能赚钱了。

张正书作为商贾之子,对于这种发家方式也不陌生。

甚至“大桶张家”很多生意场上的“朋友”,都是靠着搭上皇家采购这条线发家致富的。

反正大宋的官员贪钱,宦官贪钱,只要给足好处,那么这次采购的指标就是你的了。至于你怎么抬价,他们都乐意给你做账。可以说,宋朝皇家所用的物品,大多都是市价的两三倍,白白做了好多年的冤大头。

当然,这样的猫腻张正书是不会明说的,不然会断了无数人的财路。不仅杂买务的官员会恨死他,负责杂买的太监宦官也会恨死他。没有实力之前,这种事还是少做一些吧。但是,张正书也不会袖手旁观。要知道,旁边的皇城司,就是最好的“替罪羊”啊,反正他们又不怕和朝廷大员正面硬刚。

“王公事宋朝称呼官员大多是姓加上官职名称,草民想知道这用的酒,是自哪里采办的”

这句话其实就是给皇城司下圈套了,然而王庆并没有察觉。

“自有杂买务给宫中办事,你不必操心”王庆阴沉着脸,好像谁都欠着他几万贯一样。

张正书则装着好像没事人一样,漫不经心地说道:“是极是极,草民也曾听过杂买务的威名,所买之物,皆质差价高。草民常常想,是不是皇家特别有钱,才会高价买进物事。便是草民家有万贯,亦不会如此挥霍啊”

“你说什么”

王庆做了那么多年的勾当皇城司公事,要是听不出张正书话里的话,也是白当了。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是一个大新闻。要知道,杂买务分两个,一个是开封府置办的杂买务,一个是宫中太监宦官管理的杂买务。

“难不成,两个杂买务都是一般货色”

王庆留了个心眼,暗暗把目光投向了东门。东门,就是宫中太监宦官管理的那个杂买务所在,大多是管事太监任主官的。一想到将要和众多官员、宦官开战,王庆阴冷的脸上,更是展现出了毒蛇吐信的阴狠,甚至有些迫不及待要露出獠牙了。“前些时日,御史台倒是弹劾皇城司弹劾得挺欢的,今个叫你瞧瞧,甚么叫皇城司的手段哼,文官,要是不爱钱,那便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第两百一十七章:中医有外科手术

张正书见王庆如此模样,心中也暗笑。不费吹灰之力,就让皇城司为自己冲锋陷阵,这种成就感,早就把先前的郁闷一扫而空了。

皇城司会毫不犹豫地出手,这早就在张正书的预料之中。皇城司和朝中官僚集团本来就不对付,如今捉到把柄,岂能不把它放大,好闹出一些什么事情来换做是张正书,也会这样做的。

以己度人,张正书就肯定皇城司会出手了。

“少几个蛀米大虫,终归是好事。”张正书心道,“省下的钱,用来奖励工匠,说不定能促进科技大跨步发展呢”然而张正书却知道,这只是个奢望罢了。要是宋明会舍得投钱进武器研究上,就不会有外族入侵的事了。就是因为腐儒当道,老是在鼓吹什么“三代之治”,“复井田周礼”,“祖宗之法不可变”,结果你不变人家在变,你自然就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必然的事。

可以说,汉人王朝是自己玩死自己的,明明历史上科技领先世界,却偏偏不重视。就好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自小是个神童,会作诗,但后天不努力学习,结果被别人反超了,最后泯然众人矣。科技发展也是这样,你不去投入心思,不珍惜领先地位,那被人追上来了,你就要挨打了。不过宋朝也还算好,起码是个实用主义。神臂弩好用,于是宋朝精锐军队多多装备。从这个角度来说,宋朝还是有救的。

想着自己的心事,张正书不知不觉间随着王庆走到了一个似乎刚刚新建起来的作坊外面。

这个作坊,看上去很像是酿酒的作坊,烟囱不停地往外冒着蒸汽。但张正书知道,里面别有乾坤。因为在这个地方,居然有不少的禁军,执械把守。

虽然明知道这些禁军只是做做样子的,但张正书还是有点慽慽。

毕竟这不是在看电视剧,而是亲身体验这种距离冷兵器只有几米的距离,这种心悸感,没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那闪着寒光的枪头,血槽在上面,好像露出了獠牙。张正书可以肯定,一枪扎过来,在这个医疗技术不过关,连伤口缝合的技术都没有,那只能等死了流血都能把人流死。

就算没扎中要害,失血不多,那跟着而来的,几乎是百分百的感染,都能要了人命。当然,及时用酒精消毒,做到止血,还是有救的。前提是,不要伤及要害、内脏,不然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大罗神仙都难救。

张正书知道,为什么赵煦会应承他的条件,都是因为酒精的发明应用,对于军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能救活一半战争伤员,那么宋朝的战斗力就不会下降得那么快。“要不要把伤口缝合跟他说说”

想了想,张正书觉得还是等合适的时机吧,献上这个技术,应该要换点什么东西回来。比如要求多一些冶炼金属的人才,铸币需要大量这种人才。如果新铸的钱币含铜量太高的话,一样躲不过被熔铸成铜器的命运。当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发行纸币,但是张正书知道,发行纸币只能一步步来,要先建立信用体系才行。

只是张正书真的把宋朝看得太扁了,在宋朝军医里,已经有伤口缝合的外科手术,而且是沿用隋、唐清创方法,剔除异物等,已经懂得用桑白皮尖茸为线,或用麻线缝合伤口,并用盐水洗净,或烧葱汁涂伤口然后涂贴药物。关于感染创口,宋朝的军医还懂得如采取“淋渫”洗疮法以祛秽解毒,用刀剪清除坏死组织,用活血药物以生肌收口等等。由于宋朝这时候麻醉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水平与器械已有针、线、柳叶刀、钩刀、镊、剪、凿、钳,锥、锤等,均已取得进步,在复杂骨折的切开复位技术,也取得了发展。特别宋朝的随军医生,已运用了切开复位与凿除死骨治疗粉碎性骨折等。只是苦于伤口依然会感染,所以因为伤口感染而死的士卒还是太多了。

这也不能怪张正书,因为后世把西医吹得太过“神”,却把中医贬得一无是处,所以张正书对中医的发展一无所知。

要知道,华佗给病人麻醉做外科手术的时候,西方还处在愚昧时期要说中医没有外科手术,那纯粹是后世对中医的误解。可笑的是,不去钻研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反而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