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1 / 2)

d士大夫认为在日常器物上的奢侈,是导致国力虚弱的重要原因,穷奢极欲的享乐必将造成国破家亡。

乍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他们偏生忘了,这种走极端,很容易出事的。这不,程朱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基于此。到了明朝,还被奉为圭臬。这种利义之辩,自古就很有市场,但是在张正书看来,根本就是荒谬。

人心本来就是自私的,中国的伦理学家还想抑制人性,纯属不智。

当然,一味奢侈放纵也是不正确的,但一个社会把这种思想奉为圭臬,那肯定是不会快速进步的。凡事不能走极端,偏生中国人就喜欢这么干。可很多人自己做不到,还要以这个标准要求别人。真是宽于律己,严于律人,不知所谓。

“原是如此”

吕嘉问的语气淡了下来,张正书也不觉得有什么。毕竟宋朝士大夫的思想,早已经被固定了下来,而且还是宋朝前几位皇帝定下来的,还带着天真的幻想。张正书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幻想的,因为他知道,北宋就是因为想得太过天真,所以灭国了。

然而,张正书还是想辩解一番,希望能在这个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子不才,愚钝不解格物致知之意,但小子却想,若要格物致知,须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我称之为实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是一事不亲自去做,只是看看,便永远也学不到精髓的。实践,便是身体力行,去实地践行,与所学合而为一”

当张正书把后世关于“实践”的思想一提出来,登时把吕嘉问给吓到了。不过,宋朝是思想迸发的年代,张正书提出来的这个“实践”,虽然和传统儒学有点脱节,但吕嘉问认为始终还是脱胎于大学,脱胎于“格物致知”,也不算得无可救药。更何况,虽然他是政治投机客,但是对于当年熙宁变法还是颇为认同的,实践的思想,他理解起来还是很快。

但理解归理解,吕嘉问是万万不接受的。

只是,吕嘉问还想靠着张正书的“实践”捞政绩呢,如果张正书真的把汴梁城附近农田的水利工程都弄好的话,说不得他就立马能成副相了。“张小哥能有如此志向,老夫甚是欣慰,有志不在年高啊”

这时候,张根富听闻开封府府尹上门拜访了,也匆忙赶来,一进门就施礼道:“拜见吕相公”

“这是张将仕郎吧”吕嘉问点了点头,说道:“今日冒昧来访,还望见谅”

张根富堆笑道:“吕相公能亲临寒舍,是求之不得之事。我今日还听见喜鹊在叫,想必是有甚么喜事临门。殊不知,居然是父母官亲临,诚惶诚恐,诚惶诚恐”

两人打着官腔,寒暄了几句后,吕嘉问才说道:“你家小哥,年纪轻轻,便精通农事,实乃天纵奇才。想必是将仕郎教导有方,日后张小哥想必也是我大宋柱梁”场面话又说了几句,可张根富爱听啊,满脸的笑意,把他给出卖了。

这时候,张正书却道:“吕相公,你可曾听闻京华报”

“老夫便是看了京华报,才走一趟李家村的,实在大开眼界”吕嘉问点了点头说道,言语间好似对京华报颇为满意。

张正书笑道:“这京华报是小子一手创办,日后还需要吕相公照拂一二”

“哦”

吕嘉问皱起了眉头,他可不敢做这个担保。

张正书却好似不在意地说道:“我近来听闻了一桩金簪奇案,还想将之刊载于京华报上”

吕嘉问突然眼睛瞪大,一道精光直射而出,仿佛要把张正书从头到脚看透一样。然而,张正书却浑然不惧,好似根本没看到吕嘉问的眼神一样。甚至还端起了茶杯,慢慢地品味起好茶来。

吕嘉问突然笑道:“当今小报肆虐,多有不实之事刊载。京华报虽新创,却新闻属实,殊为难得。张小哥日后莫要写些无中生有之事,老夫相信,京华报异日,将名震京师”

第一百一十章:各怀机心上架五更,第三更修

张正书笑了,因为他听懂了吕嘉问这句话背后的意思。

其实,吕嘉问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饱含了深意。也许,只有心机深沉的人,才会说出这种一语双关的话来吧当然,在官场这个大熔炉里浸染过的人,肯定都不会纯洁到哪里去的了。

吕嘉问这句话,前面只是铺垫,没有别的意思。但重点在后面,既是警告,又是服软。

“无中生有之事真的是无中生有吗”

比起毫无节操的政客,张正书自然是相信系统的。因为,系统不会撒谎,而政客的撒谎,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当然,相比较来说,宋朝的官员,还做不到像明朝那样无耻。不过,官僚的嘴脸,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变得更加狡猾,更加难缠罢了。

当然,他们也只是纸老虎。他们一样有死穴,一样会被摧毁,但好似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毕竟只要有国家,就一定会出现这个集团,问题在于时间长短罢了。

看穿了吕嘉问的虚实,只是一头张牙舞爪的纸老虎,张正书反倒有些气定神闲了。

“吕相公教导得是,小子毕竟铭记在心”

虚伪

连张正书都开始这么评价自己了,不知道是因为对手太强大,所以他也跟着强大了起来,连这种一语双关的话都能脱口而出了

还没来得及仔细想明白自己的内心,吕嘉问显然也没心思再呆下去了,丢下了几句场面话,就要离去的时候,张正书又说道:“吕相公,接下来小子会再接再厉,不仅把水车装个十余架,还会把京华报做得更好的”

吕嘉问抬出的脚步,显然凌乱了一下。不过好在他多年为官,只一瞬间就调整好了仪态其实只要他掩饰得好一点,脸上的长须足够他遮掩大部分表情了。估计是这时候的官员,是怕自己演技不过关,所以才蓄着长胡子,来遮掩脸上的表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