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72(2 / 2)

闻听这话,待在一旁的王妃们,也笑着打趣道:“岳将军,敢情你今天请客,还必须让王爷跟世子留下墨宝才行。你这生意,做的可精明的很啊”

面对这些王妃们的打趣,岳老三招牌式的傻笑,看的众人也是直乐。可不管如何,在场的人,对于岳老三此番举动,还是打心眼里赞赏的。

等到众人在岳老三家里,享受了一顿宾客皆欢的午饭。王府的侍卫,也很快走到赵孝锡耳边,中他说了几句话,众人也知道是时候离开了。

清楚段延庆跟岳老三兄弟间,应该有不少话想聊。赵孝锡离开岳家的时候,也让其不必着急回王府。反正段誉此次迎亲,也不用过于急于一时。

让这对兄弟,好好的相聚一下,赵孝锡带着段誉还有几位妃子。很快回到了王府,其后立刻带着王府卫队,还有在家休息的父亲赵颢,径直往码头的方向赶去。

原因很简单,那位被赵孝锡提前拉来的大文豪,即将抵达琼州港口。做为主动邀请的大文豪,又是北宋的两朝老臣,赵孝锡自然要显示一下敬仰之意。

相比在京城需要避嫌不同,到了这琼州,一切都是他说了算。眼下这个苏轼,算是他力主邀请的,第一位拥有治理地方经验的老臣,也应该出面欢迎一下。

而对于赵颢而言,离开了京城,不知何时能够重返。能在这里,跟儿时的好友重逢,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也是为何,父子同去迎接的原因。

听说这位名满大宋的苏轼前来,同样仰慕大宋文学的段誉,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更何况,此番的他,也算是琼州王的妹婿,既然碰到不同去多少不礼貌。

结果没等苏轼靠岸,就看到码头那人山人海的场面。觉得这还是朝廷人眼中,那个蛮荒之地琼州吗这场面,就算京运码头,只怕也没这番热闹吧

就在苏轼好奇之时,护送他前来的海军武官却道:“苏大人,王爷跟老王爷,已然在码头等候。还请大人做好下船的准备,船即将靠岸了”

两位王爷亲自来迎,这让苏轼多少有些感动。原本被贬职,他心里多少有些酸楚之意。可却没想到,被贬出京的他,在这里却受到这样的优待。

只是暂时还不明白,赵氏父子到底对他有何目的,苏轼也觉得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总之,他也是有底限的,有些事情也是万万不会感情用事的

第八十章苏轼赴任琼州

随着赵孝锡入主琼州,位于琼山府的港运码头,足足扩大了几倍。每日停靠的船只,更是令码头跑活的苦力们,第一次感觉有点赚钱赚不过来的滋味。

每天从新南城,还有各地运来大批物资的商船,都聚集于这个码头之上。让以往天天闲的发慌的码头工们,第一次觉得不用为以后的生活而发愁。

围绕着这个扩建后的港运码头,严律也根据新南城的经验,在这里开设了类似码头街一样的设施。这也导致,不少商人都入住其中,抢占商机做着生意。

单单从这码头看上去,谁也不会想到,这便是大宋最南端的领地。这在很多大臣眼中,这应该是个不毛之地,岛上的百姓跟生活条件,应该极其的坚苦才是。

偏偏初到此地的人,看到这硕大的港口码头,还有商铺林立的街道。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切,就是在赵孝锡入主琼州后,带来最直接的改变。

可要是他们到过新南城,只怕更加知道,那里的商业繁荣情况,比这里更加热闹非凡。甚至在新南城,还能看到不少,语言穿着不一样的异国人。

本身就人流颇多的码头,突然看到赵孝锡这位王爷出现,百姓跟商人们自然清楚。值得这位琼州王,亲自前来迎接的人,必定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望着远处悬挂龙旗的海军战船,不论官员百姓还是商人都知道,这是琼州王手下实力最强大的海军战船。正是因为这支海军的存在,让他们少去了不少后顾之忧。

尤其一些长年在海上跑的商人,更是清楚,随着这支海军的实力展现。以往他们提心吊胆做着海上贸易,现在却敢放开手脚去做。根本不用担心海上碰到海盗。

那怕他们每次出海,都要交给一定的费用跟琼州海军。可每次在海上,出现任何问题,这些海军都会第一时间赶来救援。这钱交的,每个海商都心甘情愿。

谁都清楚,没有这支海军的存在。一个不慎。他们付出的不单单是倾家荡产的损失,甚至是脖子上这颗人头,乃至他们的尸体都将葬身大海。

现在很多海商,都习惯把生产出来的货物,运送到新南城充当批发。只要找到客户,后期的运送收款,都有新南城的商护船队,替他们完成一切。

这种轻松的交易,虽然降低了一些利润。可每个商人都觉得,这生意做的太轻松。甚至随着贸易量的加大,真正算下来,他们一年赚的钱,比以前多多了。

都说商人重利,可他们更加明白,这些多出来的财富是谁给予的。以至这些海商,对于带来这一切的赵孝锡。可谓是感恩戴德,由不得别人说他一句坏话。

听着这些百姓跟商人的高呼之声。赵孝锡也露出一丝微笑,朝这些高呼千岁的人招手示意。这一幕,落到段誉眼中,也感叹这位义弟在琼州的民望之高。

伴随着海军的战船,平稳的停靠在码头之上。一个站在船头的老人,也引起了围观人群的注意。几个来自杭州的商人。立刻就认出这位对杭州做出不少贡献的老人。

立刻欣喜的道:“是苏通判王爷是来接苏大人,难道苏大人要来琼州上任吗”

这种惊呼之声,很快让围观的人,知道了船上那位老人,正是大宋朝知名的有识之士苏轼。他的到来。自然引起不少围观百姓的好奇,不明白他为何到琼州来了。

可不管如何,随着苏轼下船,看着活生生出现在面前的赵颢。也显得非常意外,可还是很快弯腰道:“下官苏轼,见过两位王爷”

有父亲在,赵孝锡自然不好出面,而赵颢立刻上前喜道:“苏大人,真没想到,你我还能在这里重逢。一路幸苦了走,去王爷,仲明替你接风洗尘”

面对赵颢的热情,苏轼也着实有些意外。可随着赵孝锡上前道:“父王,你何必如此急切呢我看,这里不少百姓,都认出苏大人来了。

哦,对了,苏大人,忘了给你引荐一下,这位是我义兄段誉,大理镇南王之子。此番正好来琼迎亲,更好发愁无人证礼,苏大人来了,只怕也要劳烦一二啊”

看着站在赵孝锡旁边,同样一身王侯之服的年青人。苏轼被这消息,同样惊了一下。琼州王跟大理国成了姻亲关系,那同属东南,还真能做出一些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