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 / 2)

\"你带五百人夺城门。\"林冲将蛇矛攥得咔咔作响,\"我带剩下弟兄缠住守军。记住——\"他盯着副将眼睛,\"快如雷霆。\"

铁靴踏碎月色,两支队伍如分叉的闪电扑向城门。甲胄铿锵声惊醒了打盹的守军。

\"西凉军进城了!\"

惊恐的嚎叫撕破夜幕。刚从睡梦中惊醒的袁家私兵,眼见黑压压的敌军从街巷涌来,有人甚至揉着眼睛嘟囔:\"定是噩梦......\"

直到蛇矛卷起血浪。

林冲旋身劈开挡路者,矛尖挑着半截残肢冲入敌阵。身后士卒见主将勇猛,吼声震天杀得守军节节败退。这群枕戈待旦的精锐,怎是仓促应战的守军能挡?

城门处已陷入混战,守军遭遇突袭后阵脚大乱。他们既无法组织有效防御,也失去了战斗勇气,在各自为战中不断败退。林冲手中长矛寒光闪烁,所过之处敌兵纷纷倒地。他抹去脸上血迹,对亲兵喝道:\"速开城门发信号!\"

亲兵立即砍断门闩,沉寂多时的汝阳城门终于发出沉重**。随着火把在黑暗中划出耀眼弧线,早已整装待发的西凉铁骑顿时沸腾。

\"城门开了!\"伍奎勒紧缰绳,战马人立而起,\"随我入城!\"话音未落,数千铁骑已如烈焰洪流涌向城门。火把连成长龙,马蹄声震得大地颤抖。

伍奎并未理会溃散的守军,而是径直奔向城中那座最显赫的府邸。在虎卫军簇拥下,袁府转眼间被围得密不透风。

\"杀!\"随着伍奎一声令下,袁府朱漆大门轰然倒塌。袁礼尚未反应过来,便被长矛贯穿胸膛。当晨曦微露时,这座曾经显赫的宅邸只剩下遍地尸骸与哭泣的妇孺。

此刻城外战场也已平息。在狄青凌厉攻势下,残存守军非降即逃。数日后,当袁氏兄弟听闻噩耗,顿时呕血昏厥。消息传开,各路诸侯皆为之色变。

岁末的虎牢关外,十八路诸侯被迫撤军。曹操献上疑兵之计:营帐中遍布草人,旌旗依旧猎猎作响。待到夜半时分,联军悄然拔营,向着酸枣方向疾驰而去。

各路诸侯陆续撤离酸枣,河内郡守王匡、上党太守张杨、右北平太守公孙瓒、冀州刺史韩馥等北方将领相继向袁绍辞行。袁绍只得应允,平原县令刘备碍于公孙瓒情面,随其返回幽州,带着新招揽的谋士姚广孝与关羽、张飞继续在平原操练兵马,同时派出大量探子潜入青州北海等地,密切关注黄巾余部的动向。

随着多数诸侯离去,原本喧嚣的联军大营顿时冷清下来。恰在此时,伍奎率军进犯山阳郡治所巨野的消息传来。山阳太守袁遗闻讯色变,不顾曹操劝阻连夜拔营回援——他的家眷族人尽在巨野城中,若城池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袁绍紧急召集剩余诸侯商议对策。中军帐内,袁绍慷慨陈词:\"天子蒙尘,臣子当戮力讨逆。这支西凉铁骑肆虐中原,必须彻底剿灭!我军十万之众,只要将其围困在山阳境内,定叫他们插翅难飞。\"

众诸侯纷纷附和,唯有曹操进言:\"西凉军全系骑兵,行动迅捷。我军虽众却乏骑兵,恐难围堵。不如分兵扼守官渡、中牟、长社等要道,再遣重兵驻守酸枣险要,形成合围之势。\"

\"孟德此计甚妙!\"袁绍当即采纳。北海太守孔融补充道:\"当速战速决,若任其劫掠,恐重蹈黄巾覆辙,百姓被迫从贼。\"这番话引得众人连连称是,当年黄巾之乱导致民不聊生的惨状仍历历在目。

曹操继续道:“如今诸侯纷纷回师,我军兵力锐减,还要分兵驻守各处,实在捉襟见肘。中原各地的世家大族都饱受西凉军劫掠之痛,对其恨之入骨。我们不妨联络这些世家豪强,借助他们的力量共同剿灭西凉军。”

袁绍捋着胡须赞许道:“孟德此言甚合我意。”

“盟主,在下愿镇守豫州。若伍奎胆敢再犯,必叫他死无全尸!”袁术拍着胸膛信誓旦旦地说道。自孔伷被气死后,袁术就觊觎豫州多时,如今逮到机会立刻毛遂自荐。

袁绍沉吟片刻,点头应允:“好,公路就由你镇守豫州,务必堵死伍奎退回武关的退路。”

虽然兄弟二人素有嫌隙,但终究是自家人。豫州距袁绍的地盘太远,与其便宜外人,不如成全自家兄弟。众诸侯虽看穿袁术的心思,却慑于袁家势力,也不敢多言。

得到许可的袁术喜出望外,立即出帐整军,准备开赴豫州。各路诸侯也分兵把守要地,同时快马传令各地世家据城联防,决心将伍奎困死在中原。

半月后,豫州谯县北门。

当袁术率部抵达时,孙坚已率领豫州士绅在此恭候多时。

“拜见明公。”孙坚快步上前躬身行礼,身后士绅们也纷纷见礼。

袁术笑容满面地扶起孙坚:“文台不必多礼。”随后又与众人寒暄,极力安抚人心。

孙坚侧身引路:“末将已备好接风宴,请将军进城。”

“甚好!”袁术连声赞叹,邀孙坚同乘入城。其余将领则率军缓行跟进。

自孔伷闻讯谯县失守被气死后,袁术便收编其旧部,并急令孙坚抢占谯县。诸侯们虽看在眼里,却碍于袁家威望,都佯装不知。孙坚接报时正犹豫不决,听闻西凉军北上的消息后立即出兵控城,恭候袁术到来。

前往刺史府途中,袁术笑道:“此番能掌控豫州,全仗文台之力。”

孙坚谦逊回礼:“末将岂敢居功,全赖明公威名方能稳住局势。”这番话语确是由衷之言。

袁氏一族历经四代位居三公高位,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权势之盛令人侧目。

豫州本为袁氏根基所在,各级官吏中袁氏门人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