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91章 漕弊策惊鸿,经济显神威

第91章 漕弊策惊鸿,经济显神威(1 / 2)

首场墨渖未干,第二场的战鼓已然擂响。

三日煎熬,号舍内气味愈发浑浊难闻,

混合着墨臭、汗酸、以及角落瓦罐隐隐散发的不雅气息。

多数考生已是面色憔悴,眼窝深陷,

有人甚至伏案小憩时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又被巡场衙役的梆子声惊醒,惶然四顾。

苏惟瑾却依旧保持着惊人的清醒。

超频大脑高效运转,

压制着生理上的疲惫感。

他利用间歇时间闭目养神,

脑中却不停复盘首场文章,

推敲可能存在的疏漏,

同时调整状态,准备迎接更为重要的策问。

第二场试卷发下,题目展开的刹那,

苏惟瑾眼底精光一闪!

“问:江南漕粮,国之血脉,

然逋欠日增,损耗日巨,

胥吏侵渔之弊屡禁不绝。

诸生贯通经史,留心经济,

其各抒所见,以禅国计。”

漕运弊政!

这正是他现代知识储备的强项所在!

超频大脑中,

关于物流管理、成本控制、制度经济学、

乃至明代漕运史的大量资料瞬间被激活、排列、重组!

他没有丝毫犹豫,略一沉吟,便再次提笔。

这一次,笔锋更显锐利,

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自信。

开篇,他并未像寻常策论那样先歌功颂德,

或空泛地批判“人心不古”、“吏治败坏”,而是直指核心:

“漕运之弊,非独在胥吏之贪黩,

更在制度之疏漏、运作之靡费。

计其全程,征、兑、运、交、仓,环节冗杂,

经手之人如过江之鲫,

每一环节皆可盘剥,此弊之一;

漕船老旧,运力低下,河道淤塞,

航行迟缓,风雨漂没,鼠雀耗损,此弊之二;

军民交困,征粮则百姓苦于附加,

运粮则卫所疲于奔命,上下怨嗟,此弊之三。

三弊交织,积重难返,非大刀阔斧,难见成效。”

这开篇三段论,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解剖,

将庞杂的漕运问题清晰地归纳为制度、技术、民生三个层面,

会顿时让阅卷官眼前一亮,知其绝非纸上谈兵之辈。

紧接着,他祭出了杀招

——数据化的成本分析(当然,数据来源推给“尝考历年邸报及地方志略”):

“以苏松常镇四府岁漕百万石计,

民间实际输纳,往往倍之(暗示火耗、淋尖踢斛等附加税)。

漕船自南至北,一岁仅得一往返,

沿途关闸阻滞、雇纤拉挽、官吏勒索,

其费又不知凡几。

及至通州仓场,百万石粮,

实入仓者往往不过七十万石有奇!

损耗三成有余!

此皆民脂民膏,国帑虚耗!”

这粗略却触目惊心的“三成损耗论”,

虽无精确统计支撑,

却高度符合当时人对漕运腐败的认知,极具冲击力!

批判之后,便是建设。

苏惟瑾笔锋一转,

提出三条石破天惊的改革构想:

“其一,试行‘漕粮折色’。

于漕运不便或灾伤之地,

可许民以银钱折纳漕粮。

朝廷得银,可于产地或粮价低平处采买,

亦可充作军饷、官俸,省却运输损耗,

亦减轻百姓实物输送之苦。

此非尽废漕运,乃因地制宜,双管齐下。”

“其二,酌行‘官督商运’。

择漕运一段或数段,仿盐法开中制,

召募诚信商贾,许其承包运输。

订立合约,明确运量、时限、损耗标准,

官府负责监督稽查、维护河道。

商贾为求利,必精心核算,

汰换旧船,改善管理,效率自生。

可先于江南河段试点,

成效显著再行推广。”

“其三,推行‘标准化’管理。

由工部核定漕船制式,

统一载重、吃水、用料,以便维修调度;

户部核定漕粮包装、仓储标准,

减少鼠雀、霉变之耗;

沿途设立核查点,采用‘三联单’或‘循环簿’,

清晰记录交接数量、时间,责任到人,

严防中途掉包、掺假。”

每一条建议,

他都辅以简单的操作设想和潜在好处分析,

并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包装。

例如解释“官督商运”时,

他引用《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指出善于利用“利”之驱动,亦可成事;

解释“标准化”时,

则以“车同轨、书同文”为喻,

强调统一规范对高效管理的重要性。

全文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既有高度概括,又有具体措施,

既针砭时弊,又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