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探索思考
你仔细观察过黄昏吗?人们欣赏午后的暖阳、夜晚的繁星,但往往忽略了稍纵即逝的黄昏。然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笔下,不可捉摸的黄昏却幻化成瑰丽的想象,一幅暮色图仿佛透过文字向读者徐徐铺展开来。
阅读批注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1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2
1形散神聚
黄昏是神秘的,它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散文写作中常提到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黄昏是神秘的”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品以此为开篇,以此来收尾,让散文“不散”。
2反问
一个“滚”字将时间流逝的状态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时光飞逝的状态。作者看似提出疑问,其实通过下文的描写给出了答案,虽然有无数个黄昏,但忙碌的人们似乎常常忽视黄昏。对于人们对美景“失明”的现象,作者将自己的惋惜之情融入词句之中,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在后文中借助景色之美不断反衬出遗憾之深。
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3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3拟人
奔忙到深夜的人们见不到黄昏,看似是夜色“糊”了他们的眼,其实是“渴望着静息”的人们对黄昏的美景熟视无睹,丧失了发现美的机会。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4
4比喻
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用比喻的方法写景物,可以使景物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化抽象为具体,使文章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作者通过将黄昏比作轻梦,化静为动,更加表现出黄昏的朦胧和短暂。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琤琮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5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5排比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寻找黄昏的来历,终于在北方找到了。随后他紧随黄昏的脚步,从平原到森林,从小溪到山顶,从小村到沙漠,在五个“漫过了”构成的排比句里,我们仿佛看到黄昏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景物描写通常有固定的顺序,比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等,只有参照一定的顺序,才能使叙述条理清晰。
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里。6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一张薄幕;7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8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6动静结合
本篇中作者对动词的运用可谓精妙,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静态风景,作者用一系列动词赋予它们变化感和层次感,给予读者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动静结合的写法往往要达到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或动静相生的目的,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也要先确定好重点突出的对象,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描写。
7通感
将安静的气氛具象化为“软”“黏”“浓”的感受,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将听觉感受向触觉和视觉挪移,使读者对黄昏的景象有了更加真实可感的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能够突破语言的局限,在练习写作时我们也可以向季羡林先生学习,让不同的感官彼此沟通,从而使作品获得更加丰富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