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
探索思考
我们对骂人这件事的印象通常是暴躁、粗俗、不文明,作者却将它和“艺术”这个表达美的概念联系起来,使读者在觉察出反讽意味的同时,还好奇这件事究竟具有怎样的“艺术”。
阅读批注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1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骂人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时常在身体上弄出毛病,所以想骂人时,骂骂何妨?
1正话反说
打人、骂人是人们公认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作者却故意站在骂人者的立场上,声称骂人是“极道德的”,为骂人行为做一番“辩护”,以便开启下文。
但是,骂人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有因为骂人挨嘴巴的,有因为骂人吃官司的,有因为骂人反被人骂的,这都是不会骂人的原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诸同好,或可为骂人时之一助乎?
(一)知己知彼2
2使用小标题
文章一共使用了十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排列,使文章布局显得均衡工整;此外,就本文来说,按标题罗列看起来更符合生活中常见的“指南”或“须知”的形式,更贴合文章主题。
骂人是和动手打架一样的,你如其敢打人一拳,你先要自己忖度下,你吃得起别人的一拳否。这叫作知己知彼。骂人也是一样。譬如你骂他是“屈死”,你先要反省,自己和“屈死”有无分别。你骂别人荒唐,你自己想想曾否吃喝嫖赌。否则别人回敬你一二句,你就受不了。所以别人有着某种短处,而足下也正有同病,那么你在骂他的时候只得割爱。
(二)无骂不如己者
要骂人须要挑比你大一点的人物,比你漂亮一点的或者比你坏得万倍而比你得势的人物,总之,你要骂人,那人无论在好的一方面或坏的一方面都要能胜过你,你才不吃亏。你骂大人物,就怕他不理你,他一回骂,你就算骂着了。3因为身份相同的人才肯对骂。在坏的一方面胜过你的,你骂他就如教训一般,他既便回骂,一般人仍不会理会他的。假如你骂一个无关痛痒的人,你越骂他他越得意,时常可以把一个无名小卒骂出名了,你看冤与不冤?
3替换角度
这段描写让人联想到“老鼠与狮子对骂”的寓言。老鼠骂狮子,狮子不屑回骂;如果狮子回骂,就是把自己降到了和老鼠一样的地位上,自贬身价。这则寓言用来规劝人们不要和小人计较。作者替换角度和立场,写“无骂不如己者”,将规劝的对象拟作老鼠,教人要骂就骂“大人物”,暗讽骂人行为的不体面。
(三)适可而止
骂大人物骂到他回骂的时候,便不可再骂;再骂则一般人对你必无同情,以为你是无理取闹。骂小人物骂到他不能回骂的时候,便不可再骂;再骂下去则一般人对你也必无同情,以为你是欺负弱者。
(四)旁敲侧击
他偷东西,你骂他是贼;他抢东西,你骂他是盗,这是笨伯。骂人必须先明虚实掩映之法,须要烘托旁衬,旁敲侧击,于要紧处只一语便得,所谓杀人于咽喉处着刀。4越要骂他你越要原谅他,即便说些恭维话亦不为过,这样的骂法才能显得你所骂的句句是真实确凿,让旁人看起来也可见得你的度量。
4对仗反讽
前两句使用了对仗的手法说明基本常识,“偷东西”的是“贼”,“抢东西”的是“盗”,指代“有一说一”“言之有物”的说话方式。作者反说这样说话的人是笨蛋,教人使用“虚实掩映之法”方能制胜,讽刺了骂人者的巧舌如簧、虚伪油滑。
(五)态度镇定
骂人最忌浮躁。一语不合,面红筋跳,暴躁如雷,此灌夫骂座,泼妇骂街之术,不足以言骂人。善骂者必须态度镇静,行若无事。普通一般骂人,谁的声音高便算谁占理,谁的来势猛便算谁骂赢,惟真善骂人者,乃能避其锋而击其懈。你等他骂得疲倦的时候,你只消轻轻的回敬他一句,让他再狂吼一阵。在他暴躁不堪的时候,你不妨对他冷笑几声,包管你不费力气,把他气得死去活来,骂得他针针见血。5
5神态、动作描写
分别描写了骂人者的两种不同状态,“轻轻的”“冷笑”表现出胜方的得意扬扬和骄矜造作,“疲倦”“狂吼”“暴躁不堪”“死去活来”勾勒出败方出尽洋相的狼狈。作者的写法满含嘲讽,对这两种人都抱持不认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