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灵
探索思考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秀丽的富春山水便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桐庐文化。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最精彩的一段便取自桐庐山水。也正因为桐庐秀丽的山水风光,清代刘嗣绾为其赋诗一首:“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让我们跟着柯灵先生,一同走进桐庐,去感受那青山绿屏、碧水横琴的诗情画意。
阅读批注
我生长在水乡,水使我感到亲切。如果我的性格里有明快的成分,那是水给我的,那澄明透澈的水,浅绿的水。
我横渡很多次钱塘江,却只是往来两岸之间,没有机会沿江看看。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
江上旅游,最理想的,应当坐木船,浮家泛宅,不计时日,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一路从从容容地走去,觉得什么地方好,就在那里停泊,等兴尽了再走。自然,在这样动乱的时代,这只是一种遐想。1这次到富春江,从杭州出发,行程只有一天,早去晚回,雇的是一艘小火轮。抗战期间,从杭州到所谓“自由”区的屯溪,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舟楫往来,很热闹过一时;现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才还了它原来的清静。在目前这样“圣明”的“盛世”,专程游览而去的,大概这还算是第一次。
1憧憬想象
“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作者用精练的词句营造了一种以船为家,泛舟江上,欣赏沿途美景的惬意场景,来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传递了由于战乱这一美好愿望无法实现的遗憾之情。
论风景,富春江最好的地方在桐庐到严州之间,出名的七里泷和严子陵钓台都在那一段;可是我们到了桐庐就折回了,没有再上去。原因有两种,时间限制是其一,主要的是因为那边不太平,据说有强盗,一种无以为生、铤而走险的“大国民”。安全第一,不去为上。这自然未免扫兴,好比拜访神交已久的朋友,到了门口没法进去,到底缘悭一面。妙的是桐庐这扇大门着实有点气派,虽然望门投止,也可以约略窥见那“侯门似海”的光景。
从钱塘、富春溯江而上,经富阳到桐庐,整整走了九小时,约莫有二百里的水程。清早启碇,沐着袭人的凉意,上面是层云飘忽的高空,道屏风似的山影。——这的确是屏,不像山。动人的是那色彩,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的。这一路上去,目不暇接的是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偶或在无穷的原野中出现临河的小村小镇,听听遥岸的人声,也自有一种亲切和喜悦。2
2比喻、景物描写
作者将水天相接处的山影比作屏风,从色彩、声光、空间等多个角度来描写沿途风景,运用“深深浅浅”“远远近近”“明明暗暗”等音调和谐的叠音,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动人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过了富阳,因为连日阴雨,山上的积水顺流而下,满江是赭色的急湍。船行本是逆流,这一来走得更慢。时间太久了,不断的“疲劳欣赏”渐渐使人感到单调。直到壁立的桐君山在船头出现,这才士气大振,似乎发现了新大陆。
拿经历来印证想象,过去这大半天所见的光景,跟我虚构的画面至少有点不符。我想象中的富春江没有这么开阔,夹岸对峙着悬崖峭壁,翠嶂青峰,另是一番深峻的气象。看到桐君山,我这才像是看到了梦中的旧相识。它巍然矗立,那么陡峭,那么庄严,似乎颇藐视我这个昂首惊喜的游人。山上没有什么嶙峋的怪石,却是杂树葱茏,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在当令。3绿云掩映之间,山巅掣出几间缥缈的屋子,有人正在窗前探首,悠然向江心俯瞰。
3拟人、托物言志
作者将花树赋予人的灵性,用“众醉独醒”的花树来暗示自己独立清醒的品格,也展现了自己不愿屈服的爱国情怀。托物言志,就是将个人的“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事物上,这个事物便具备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了作者志趣、愿望和抱负的寄托者,对于“志”的表达更具体形象。托物言志的运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找准言“志”之物,并对其特征或特性进行提炼加工,来形成鲜明主旨。
船转过山脚,天目溪从斜刺里迎面而来,富春江是一片绀赭,而它却是溶溶的碧流,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这里分成两半,形成稀有的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