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夏日(1 / 2)

朱自清

探索思考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的美自是不必多说的,但大多数人未曾亲历扬州,仅靠文学作品或他人的只言片语来“耳食”扬州的清风秀水。朱自清先生则不认同这种“随声附和”,他认为只有“经过自家一番体贴”,才能不唱老调,写出新意。让我们走进这篇《扬州的夏日》,去感受一番“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恬淡雅致。

阅读批注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1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1欲扬先抑

作者为了赞扬州的美,先用“憎恶”来抑,让人心生出乎意料之感,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文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2——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3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4

2对比、铺垫

在作者看来,北方的雨、河、湖无论大小都算不得“有水”,而作者说北平的水“太平衍”“一览而尽”、北平的船“笨头笨脑”,正是为下文写扬州的水、扬州的船做了铺垫。

3照应前文

作者写扬州的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杈杈桠桠”,正是为了呼应前文的北平的水“太平衍”“一览而尽”,截然相反的两种姿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作者对扬州水的青睐。

4反语

作者将“其实”“也没有”“只是”等词穿插进去,从字面意思看,是对扬州护城河的“不以为然”,实则是以说反话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护城河水的喜爱之情。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