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声音(1 / 2)

沉樱

探索思考

春来时,你可曾静静聆听过鸟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鸟鸣声无疑是春天里必不可少的声音,而在远离拥挤和喧嚣的乡下,各种各样的鸟鸣声更是增添了春的乐趣。

阅读批注

如果说花是春的颜色,那么鸟应该是春的声音了。1但是幼年生长在枯燥的北方,住的又是城市,就是春天,也过得异常寂寞。所谓春天来了的时候,除了满城风沙,气候干燥之外再没有别的感觉,花草不是随地可见的,鸟声更是完全隔绝。当时在幼稚的心目中,总以为所谓鸟,不过是那“喳喳”的喜鹊,“哑哑”的乌鸦,和终日在院中成群觅食的麻雀罢了。

1总起句

本句作为全文的总起句,直接引入鸟鸣,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不知那一次战争,那时我好像八九岁,为了避乱,全家搬到了乡下,恰好是三四月的光景,我这才第一次认识了并且享受了春天。

初次离开了到处拥挤着房屋和街道的城市,到了一望无际的旷野,那愉快是难以形容的。整天奔走在绿油油的田野里,编柳枝采野花之外,还有一桩乐事,便是听“播谷”叫。这鸟的鸣声,无论什么时候听去,总是远远的,仿佛要同人保持一种距离,故意躲在什么地方;却又一声声地清楚地叫着,像是对人说话那么富于亲切活泼的意味。2听了它的鸣声而不动心的人,恐怕是没有的。难怪农人听了,觉得它是在提醒着:“播谷!播谷!”而受折磨的儿媳妇听了,说它大声疾呼着:“恶姑!恶姑!”,对于小孩子,虽然听不出什么意义,却也觉得趣味无穷;不知是谁把它似通非通地谐作“光棍托锄”,并把这作为它的名字,每逢这鸟一叫,我们便仰望着那声音来的远方,模仿它的调子做一种合唱。我们对唱的开场是听它自报姓名似的先叫一声:“光棍托锄!”我们便紧跟问:“你在哪里?”刚问完,它又叫第二声,像是回答:“我在后山。”又问:“你吃什么?”“我吃石头。”“你喝什么?”“我喝香油。”3大概小孩子简单的头脑再也想不出别的可问了,便就此为止,只反复地问了一遍又一遍,它也总不厌其烦地照样回答了又回答。这种虚拟的问答,听去总是那么真实,在幼稚的心灵中,便引起了无穷的幻想,觉得当真有个鸟是住在山后吃着石头,喝着香油,无事便出来和我们遥相问答似的。它因此成了虽未谋面却通声气的遥远而又亲近的朋友。一听见它叫,便感到无上欢喜,从没有一次不理睬的。就是后来长大成人,在别的地方又听到这鸟声的时候,还是有说不出的亲切感,并且觉得它仍是清清楚楚地在自报姓名地叫着:“光棍托锄。”唤回了童年时光,常常不知不觉地在心中问着:“你在哪里?”它的叫声也立刻使我得了往昔的一样的回答。

2通感

在描写鸟的叫声时,作者将鸟鸣的感觉具体化,“同人保持一种距离”“富于亲切活泼的意味”,清晰而生动地展现了鸟鸣声那种似远又似近的感觉。

3语言描写

这段人与鸟之间的“对话”趣味横生,实际上,鸟儿并不是真的在与人类“聊天”,但在作者看来,它们对人的回应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生机,也成了童年的美好记忆。

播谷以外,还有一种为我所深爱的鸣鸟,便是鹧鸪。前者可说是儿时的游伴,后者则是成年后才结交的朋友。

一切鸟声似乎都有婉转清脆的共同特点,唯有鹧鸪的叫声是低沉的、缓慢的。在我的心中,播谷好像一个活泼快乐的孩子,它叫的时候也仿佛在蹦蹦跳跳的;而鹧鸪则像是一位沉思默想的老人,动也不动地缩在什么地方慢腾腾地自言自语。4它也是远远地离开了人,可是它“咕咕咕”地叫起来,就立刻把那繁华蓬勃的春天笼上一片宁静,和平,与悠闲,使人不知不觉流入遐思,同时像对播谷似的悠然神往于飘渺的远方——一座人迹罕到的深山,或一片无边无际的幽林。

4对比、拟人

在描写鹧鸪的叫声时,作者将鹧鸪与“播谷”的声音进行了对比,一个低沉而缓慢,一个婉转清脆,并配合拟人手法的运用,将鹧鸪叫声的“慢腾腾”表现了出来。

抗战中到了四川,住在乡下后,对于鸟的认识增广了不少。但是为了这两种鸟的偏爱,那些枝头的清唱,尽管多么悦耳,总引不起很大的兴趣。

可是后来我又为一种鸟只得心动了。这最初见的时候,觉得有点像播谷,因为它也是一声声地诉说什么似的反复叫着四个音的调子。但仔细听去,便完全两样了,一点没有轻快的意味,相反地竟十分凄厉。一样地有着使人不能不听的魔力,但听起来绝对没有使人像听播谷叫时那样做唱和的闲情,或像听鹧鸪叫时那种深思梦想的余裕。这是越听越觉不安,使人心中增添着难言的烦躁,焦灼,和悲切,直到不能忍受的程度。5尤其中夜醒来,往往要被它叫得不能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