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2 / 2)

南大吉说的是一句难能可贵的话,王守仁不由得微笑起来:“以前你不知道‘良知’二字,就像一面没有磨光的铜镜,上面照不见东西,所以你既不知道自己有错,更没有改错的心;现在你知道了‘良知’二字,这就像镜子已经磨光了,再有灰尘沾在上面,你自己就看到了,看到,自然就擦去了。没磨光的铜镜上面积着几尺厚的灰尘,也不显眼;磨亮的镜子上有一点儿灰尘,就很显眼。你看见了就忍不住去擦,好像手忙脚乱,又觉得自己心里总有灰尘,有些气馁。其实能看到不足,这本身就是进步!看出自己犯了错,比自以为毫无过失强得多!所以你不要急,只要紧紧把握住良知,时时把尘土擦去,镜子就会越擦越明,这是一条‘做圣贤’的正路,勉力为之,日久自然见效。”

这一番话说得南大吉发起愣来,钱德洪、王畿也半天没有说话。几个人就这么默默地在山路上走了好久,守仁有些累了,脚步也慢了下来。王畿看了出来,就停下脚步,扶着守仁在一块石头上坐下,钱德洪、南大吉也都在一旁坐下歇脚。王畿站在守仁身边,忽然指着路边的一株花树随口问道:“先生常说天下无心外物。像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的,跟我的心有何相关?”

守仁看了一眼路旁的花树,随口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了。”

守仁这番话王畿一个字也没听懂,愣愣地望着守仁。守仁也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说什么。

是啊,你的眼睛关注了花,你的心里就会去想,这一想,花的颜色就一时明白起来了。你若不看到它,是不会去想的;若看到了,却视而不见,瞪着眼走过去了,也不会去想,那就擦肩而过,错过了缘分,花树与人心,也就同归于寂了。

其实哲理亦是如此,只要关注一事,自会用心思考,这事一时间就会明白起来。若无缘关注倒也罢了,但如视若无睹,则此事必与你的心擦肩而过,事过则无缘,淡淡地也就过去了。

思考,这是人天生的本事,思考不在别人身上,只在自己身上。但凡肯思考的人,一定会关注,会领悟,因为领悟而想去学习,因这学习而又去思考,因为思考而领悟得更深,由此就进入了“知行合一”的境地,步步升华,必有所得。可那些凡事都不肯思考的人,对身旁一切事皆视若无睹,见花也不是花,有缘也不惜缘,那就可惜了。

那些愿意思考、肯去感悟的人,抬头看天蓝,低头看草绿,水清云白,花木扶疏,鸟语虫鸣,处处是美;那些闭目塞听从不思考从不感悟的人,一样看到这些,却看天不是天,看水不是水,满眼都是灰暗,满心都是颓唐,渐渐地就被物欲隔断,成了昏蒙俗物了。

——也是一生,这样活着,也是过了一生。

幸亏王守仁的一生并不是这样度过。早年间他几乎与龙场擦身而过,却终于看到了龙场的美,于是融入了世外桃源;他几乎与圣人之学擦肩而过,却终于悟出了圣学之真,于是豁然而有良知;他也几曾与杏儿擦肩而过,却终于明白了杏儿的心思,于是温情脉脉,总算不负佳人,而且有了一个儿子……

其实天地之间时时是美,处处有花,只要我们学会去看,去听,去感悟。

良知给人一颗善良的心,而善良的心又给人一双感知美好的眼睛。只要用眼睛去看,用良知去感悟,世间一切美好都如同花的颜色香味一般,必直透入你的心底里去。

良知,使人的心出离凡尘俗世,摆脱邪恶和不公,即使在黑暗中,仍能感知到光明。

既生于世间,就应该学会用心体味良知,用善良的心去享受人生,感悟美好,何苦闭目塞听,庸碌劳烦,把自己的人生都填到世俗的臭泥坑里去呢?

王守仁在这株花树前坐着,看着满树锦绣,嗅着一脉甜香,但觉畅快闲柔,身心俱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