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 / 2)

内阁、都察院、大理寺、巡按御史这帮子大臣们抱成一团儿,反而皇帝做了“孤家寡人”,这还得了!现在皇上恶狠狠地质问过来,谢迁顿时明白过来,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把头一低不吱声了。

见三位阁老都不敢说话了,朱祐樘立刻接过话头:“‘张天祥案’是大案!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朕打算传旨把审案的大理寺少卿吴一贯、巡按御史余濂、举报此事的指挥使张茂以及押在牢里的张斌一干涉案人等全部提到京师,由三法司和锦衣卫在午门会审,彻底查明真相,几位老先生觉得可行吗?”

到这时候阁老们都已经感觉到,皇上似乎出于某种目的一心一意要把这个案子给翻过来。如果把吴一贯他们都逮进京城来会审,这个案子就会立刻翻转,举报的人、审案的人都要倒霉,这里头可牵扯到多少人的身家性命!刘健忙说:“臣觉得此案牵涉之人甚多,如果全部逮解入京,影响太大了。”

到这时候,就算刘健是自己身边最亲信的老臣,朱祐樘也容不得他再顶撞下去了!一拍桌案厉声喝道:“此案是大案!就算立时逮捕一千人又如何!如果赏罚不明,以后边关将士都寒了心,谁还肯为朝廷效力!”

见皇上大发脾气,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三位阁老真的不敢再争执下去了。

三人之中李东阳刚才话说得少些,在皇帝面前多少还有些面子,赶紧出来打圆场,顺着皇上的话头儿说一句:“陛下说得对,赏功罚罪正是朝廷大典,在这上头确实不敢马虎。”

其实朱祐樘心里也不想和内阁闹僵。见臣子们让步了,就把声调放缓了些:“赏功罚罪事关重大,朕也不敢擅专。把人犯提京,只是为了审明真相,要真是边关守将为了贪功而滥杀无辜,绝不枉纵!可若是有功将士被人诬陷,也要为他申冤。”

这时候的朱祐樘已经变得和颜悦色了,可他说出来的话却像刀子一样直往人的肉里捅:“几位老先生刚才说文官正直可靠,这话似乎不妥,文官虽然读书明理,其中也有不少贪赃枉法之人。”

到这时候,三位阁老总算明白了皇上的意思!

原来这些老臣们急于改革朝政,把事情办得太急,尤其兵部尚书刘大夏请求裁撤监军太监,无意之中冒犯天威,叫皇帝多了心!现在弘治皇帝借着张天祥案的由头,问的却是:你们这几个老东西想裁撤派往各地监视官员的太监,意欲何为?是不是想爬到天子的头上来?是不是有人想做王莽,有人要当曹操!

想明白了这一层,三位阁老全吓呆了!

这三个老头子里刘健闯的祸最大!就是他刚才对弘治皇帝说出“正直文官,说话可信”的蠢话,由这句话带出了那个“三法司的信用高于东厂揭帖”的引子,直接挑战了皇权——如果法曹之言高于东厂,岂不是把天子的权威贬下去了?

现在皇上把这么一句厉害的话递了过来,刘健吓得心惊肉跳,额上冷汗直流,赶紧叩头认错:“臣一时心急出言莽撞,还望陛下恕罪。”

刘健也是慌了,光说了“恕罪”两个字,却没说明自己哪里有罪,又该如何“恕”法。他这么含糊的一句话皇帝哪会满意?

见首辅把话说得不透,李东阳忙在边上帮腔:“臣等也不是说文官都正直无私,只是负恩背义的人少些……”

唉!慌张!李东阳乱了方寸了,硬把一句帮腔的话给说偏了。

——“负恩背义的人少些”,这是跟谁做对比呢?是在跟东厂比还是说大臣比东厂的人可靠?

听李东阳话里又露了破绽,谢迁脑子极快,不等皇帝往这上头想,赶紧就给李东阳凑了一句:“如果文官有负皇恩,臣等也绝不敢包庇,一定秉公治罪!”

见三位阁老吓得魂不附体,说话颠三倒四,显然已经服了软了。朱祐樘脸上总算有了一丝笑容。毕竟他是个温和的人,对内阁又器重,不想穷追猛打,只要内阁有个态度就好:“朕也不是说几位老先生庇护文官,只是你们说文官‘都是正直之人’,这话不对。”

到这会儿三位阁老还能说什么呢?只有连连称是,叩头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