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 2)

经过一番算计,宜畹拿钱帮守仁在“阳明洞天”边上简简单单盖了一间小房子,又搭了个草亭子,让他下雨有地儿躲,晴天有地儿玩。

这段日子,守仁的心气儿彻底平定下来了。

不打坐了。书,也看,也不看。闲时在家里弄弄花草,上街逛逛,会会朋友。天气好又有心情,就到会稽山里走走。在家就和夫人多说说话,开几句玩笑,日子过得又简单又快活。

这天中午宜畹到“阳明洞天”这边来帮守仁收拾东西,守仁见夫人来了,就假装在**打坐。坐了一会儿,忽然睁开眼对身边的人说:“我感觉到钱若木、王思舆他们几个来了,现在已经到了五云门,你快去迎他们。”仆人赶紧出去迎客,不大会儿工夫,果然见钱若木他们几个拿着些酒食走上山来。

这一来几个仆人都觉得惊奇,宜畹却只是一笑而已。

等几个朋友走了,守仁大模大样地对夫人说:“在这山里打坐大半年,我觉得自己也有几分仙气了,颇能未卜先知,你看今天的事怎么样?”

宜畹把嘴一撇:“你少骗人!那几个人要是空手来还罢了,大中午的带着酒菜上山来,肯定是你们事先约好的。”

就这么调养了大半年,守仁的病一天天好了起来。这年秋天,眼看假期将满,快到回京复职的日子了,守仁忽然来了兴头儿,就约了钱若木他们几个朋友一起到杭州玩一遭。

常言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州可是个好地方,花荫柳径、名园胜景、江湖桥寺,无一不美。此时守仁身体已经康复,心情更是大好,看山山奇,看水水秀,就放开脚步在西湖、灵隐各处游玩起来。

这一天几个人到西湖南隅白鹤峰下的定慧寺闲逛,游了大雄宝殿,拜过泥塑金身,心情不错,多给了几个香火钱。知客僧见这几个人衣着华贵,谈吐不俗,出手又大方,知道是名流公子,就走过来和守仁他们寒暄起来。

这知客僧叫圆通,白白净净,笑脸迎人,一张嘴特别能说,几个人聊了几句,倒挺投机。圆通就把他们让进精舍,几个人通了姓名。一听守仁的名字,圆通竟然知道他:“原来是余姚王状元的公子!早听过先生的诗名,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真是一位大才子。”

和尚这话说得肉麻,守仁并不怎么爱听,淡淡地说:“师父过誉了。”

圆通是个伶俐的人,见守仁的脸上、话里都有点儿不信自己的意思,就起身在抽屉翻找了半天,把一张短笺递给守仁:“这是小僧的一位师弟从外头抄回来的,在案头放了很久了,师兄弟们看了都喜欢。”守仁接过来一看,是一首诗:

我爱龙泉寺,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这诗是王守仁跟几个伙伴游会稽山龙泉寺时的一首旧作。由此可知,出家人果然不打诳语。

王守仁年轻时在家乡就有名气,后来在京师又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徐祯卿、顾璘等人为伍,现在这些朋友个个成了大名士,王守仁的诗虽然比不上这几位,可借朋友的光,也成了一位大大的名士。

到这时候,就算守仁没什么虚荣之心,也不由得高兴了好一会子。

人家这么客气,守仁当然也得说几句好听的话,这叫来而不往非礼也:“早听说定慧寺是杭州城里第一等的大禅林,当年济癫神僧就是在这里圆寂的吧?”

一听这话,圆通一张脸笑开了花儿:“施主说得不错,南宋高僧道济大和尚在本寺圆寂,确是一件大功德,一会儿贫僧领施主们去瞻仰灵塔。说起来,本寺还有一件宝物,几位施主不可不试。”

守仁忙问:“什么宝物?”

“本寺始建于唐朝元和十四年,当时有一位寰中法师看此处山水清幽,打算开山立庙。苦于附近没有水源,正要往别处去,忽然从山里跑出两只老虎,以虎爪刨地,半天工夫竟挖了个洞,冒出一眼泉水来,寰中大和尚就决定在此建寺。这泉水也被叫作‘虎跑泉’,至今已有六百年了,从未断流,煮茶最是上品。”

听圆通和尚一说,这虎跑泉水泡的茶真是不能不品了。

于是圆通就在知客房里支上茶炉,提了半桶清泉水烧开,取过一只朴朴素素的紫砂壶来,向壶里倒些滚水,涮了一遍再倾出来,这才用一个罗汉竹刻的茶匙从小盒子里挑了些茶叶放在壶里,略等一等,待滚水温些了,一气注入,嘴里念叨着:“狮峰龙井虎跑泉。这是杭州城里懂养生的人才会弄的,一般人未必知道。”泡了一时,倒在几只茶盅里,倒的时候手上用了些巧劲,只见茶水略高于杯沿,却不外溢。守仁他们几个都觉得神奇,圆通笑道:“这就是虎跑泉水与众不同之处了。”将茶盅子送到面前请几个人品味,果然清醇甘洌,香溢唇腮,非同凡品。

品茶的时候圆通和尚又提起:“如今定慧寺里正有一位高僧坐关修行,每日只在房中打坐,已经整整三年没走出禅房一步了。”

坐关三年不出房门一步,这样的修为着实不易!听说定慧寺有如此高僧,守仁他们几个都很惊讶。钱若木就缠着和尚好说歹说,希望能让他们和这位高僧见上一面,哪怕无缘听他讲论佛法,只是在僧房外面看一眼也好。

其实圆通和尚对这几个人说这些事,就因为守仁他们几个都是大有来头的名流士绅,想借他们的口为定慧寺传名。现在这几位施主想见高僧一面,圆通自然乐意,领着他们来到后院一间僻静的僧房,轻轻推开门,果然见一个中年僧人正在蒲团上打坐。这位高僧穿一身灰布袍子,身材瘦削,相貌清癯,两腿交盘,坐得笔直,大概是在房里待得久了,皮肤苍白,脸色有些发青,面相严整,嘴唇微动,似在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