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我总是会跟家长和孩子打交道。很多家长都被一个问题困扰——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
我和这样的孩子交流后发现了一个共性,他们之所以没有动力学习,绝大多数是因为体验不到生命的美好,也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些选择用极端方式伤害自己的孩子,不是他们想要那样做,而是他们真的不想像现在这样活着。他们试图用自残的方式呐喊,甚至想以生命为代价警醒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分才能开花结果一样,孩子的内心也渴望被认可和欣赏。当这一需求被满足,他们便可以体验到愉悦、兴奋、幸福等感觉。拥有这些美好感觉的孩子才能自我欣赏和自我认可,变得热情主动、积极上进,在学习上也会更加努力,因为他们想要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就算在生活和学习中犯了错,家长也可以通过欣赏来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拾信心。
那么家长该如何欣赏孩子呢?
第一,欣赏要建立在接纳和相信的基础上。
只有家长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美好。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甚满意,只是嘴上敷衍着表扬,孩子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家长首先要如其所是地接纳孩子的有限和不完美,这是欣赏的基础。如果家长总拿自己孩子的不足和其他孩子的长处作比较,是不可能真心欣赏孩子的。
我国赏识教育第一人周弘老师,他的女儿周婷婷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是一个全聋儿,完全听不到声音。但在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下,周婷婷不仅上了大学,还去美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周弘老师能把身患残疾的女儿培养得这么好,就是因为他接纳了女儿的一切,并且相信她是一个天才。只要女儿有做得好的地方,他就及时地送上认可、肯定和欣赏,周婷婷从小就在心里种下了“我是好孩子”的种子。因此,她不仅没有因为先天的缺陷而自卑,反而成长得阳光自信,小学连跳两级,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少年大学生”,20岁出国留学。
第二,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好品质并表达出来。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好品质,比如勇敢、观察力强、做事细致、善良、有爱心等,只要你发现了孩子身上的优点,就真诚地表达出来。当优点能常被家长看到并欣赏,孩子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优点也会不断生发,真正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资源,帮助他学习、工作和生活。
曾经有一位妈妈,说她5岁的女儿不是很自信,我就让她每天花些时间和女儿一起进行自我欣赏。这位妈妈照做了,效果非常好。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就是和孩子一起,找对方身上的优点。
比如妈妈说:“宝贝,妈妈发现你挺细心的,你每天总是把玩过的玩具都收拾好。妈妈也发现你挺懂事的,每次咱俩去超市回来,你都会主动帮妈妈拎东西。”然后邀请女儿也对妈妈送上欣赏,女儿可能说:“妈妈,我发现你挺能干的,每天都要洗衣服、做饭,还要收拾家。”刚开始的时候,女儿可能还不太会找妈妈的优点,但渐渐地,女儿就越来越会欣赏妈妈了。再后来,就可以进行自我欣赏了。这时候妈妈可以稍作引导:“宝贝,妈妈看到你有这么多优点,你自己觉得还有哪些呢?”你会发现孩子果然找到了连妈妈都没有注意到的优点。
再看到这位妈妈的时候,她跟我说,她和女儿每晚睡觉前都会完成这一亲子交流,她发现女儿睡着后,脸上会露出甜美的微笑,可见孩子的感觉非常好。这项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一定非要特定的时间。
家长总觉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怕夸奖多了,孩子会变得骄傲自大。实际上孩子被欣赏后,内心会感觉美滋滋的,变得更自信,做事更有热情,也更容易配合家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