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气概豪迈、想象丰富,充满勇往直前的气魄。有学者认为,刘禹锡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志向:身处逆境仍不减壮志,期待能回到朝堂大展宏图。
讲个故事
张骞拜访过牛郎织女吗
这首诗中借用的典故是个传说——张骞曾直上银河,到访牛郎织女家中。这个传说是怎么来的呢?
张骞是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他曾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据说他出使西域时曾探寻过黄河的源头,由此衍生出这个传说。其实,传说中本来的主人公不是张骞,路线也不是顺黄河而上。
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传说大海与天上银河相通。有个人住在海边,他发现:每年八月的一天都会有个空着的木筏从大海中漂来又离去,年年如此,时间从来都不差。这个人胆子很大,非常有探险精神。这一年,他早早做好准备,等木筏又来的时候,他带着不少食物和饮水跳上木筏,还在木筏上搭建了一个小房子,就乘着这个木筏漂流到大海上。一开始,他还能看见日月星辰,后来就觉得周围一片迷茫,连昼夜都分辨不清了。就这样不知过了多久,他到了一个地方,这里有座宫殿,建筑雄伟。他遥遥看到宫中有女子在织布,这时有个男子牵牛过来,看到他大惊,问道:“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这个人就说了缘由,并且问这里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你回去以后可以去成都,问一个叫‘严君平’的人,就知道了。”这个人没有下筏子,直接漂走了,从离开家起整整一年之后,在同一天漂回了家。后来他去蜀地成都,真的找到了严君平,严君平说:“某年某月某日,天上有一颗外来的星星曾经靠近过牵牛星。”一算日子,正是他和那个牵牛人见面的日子。
后来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另一个非常简短的故事:
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寻找黄河之源,他到了那里,得到一块奇石,就带了回来。回来之后,他给智者东方朔看这块石头,东方朔惊奇地问:“这是天上织女压织布机用的‘支机石’啊,怎么到了此处呢?”
后来有人把这两个传说融合在一起,乘坐木筏造访牛郎织女家的就成了张骞,路线也变成了沿黄河而上。
学个成语
豪情壮志(háoqíngzhuàngzhì)
豪迈的性格和远大的志向。
现代作家茅盾的《温故以知新》曾使用这个成语:“他们大多数两鬓添霜,然而豪情壮志,更见坚强。”
说段历史
张骞出使西域
提起历史上开疆拓土的英雄人物,我们总会想起那些战功赫赫的武将。其实还有一种英雄,他们不靠武力,而是依靠自己的胆识、谋略、口才和个人魅力,用尽可能小的代价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定换来最大的成果,这就是外交家。正是因为需要如此多的才能,所以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比文臣武将要少得多,而张骞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张骞本是汉武帝的侍从官,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汉武帝知人善任,为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当时的西域对于大汉来说,是一片遥远、陌生的地方,中间又有强大的匈奴阻隔,这出使之路无比险恶,可以说九死一生。
果然,张骞还没穿越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俘虏了,被匈奴人押往王庭。匈奴人觉得他就是个使臣,没理由杀他,还不如让他投降,可以借此羞辱汉朝,就把张骞扣押下来,威逼利诱。但张骞始终不忘故国,也没有忘记汉武帝赋予自己的使命,他始终隐忍,在匈奴处留居了十年之久,匈奴人都快忘了他的事了。十年之后,趁着匈奴人看管松懈,张骞看准机会就逃走了。他没有逃回大汉,而是奔向西域,继续自己的使命。
他终于在阿姆河流域找到了大月氏国,但是月氏王并不想和汉朝合击匈奴。张骞虽然没有达成最初的出使目的,但他遍访西域各国、了解风土人情,获取了宝贵的资料。返回的途中他又被匈奴人抓到,关了一年多,后来趁着匈奴内乱终于逃回大汉。这一趟出使共花了十三年,出发时他带着一百多随从,回来时身边只有两个人。
七年之后,汉朝在军事上取得巨大进展,控制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匈奴向西北退却后,逼迫西域各国出人、出物,帮助匈奴与汉对抗。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让他带着三百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还有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国,又派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汉朝的政治影响,增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相互间的了解。因为汉军有效控制了来往通道,这次行程比较顺利,三年多以后,张骞带着乌孙国使者返回了长安。
乌孙国使者见到汉王朝的强盛后,回国禀告乌孙王,乌孙王决定和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双方和亲、通使、通商,乌孙成为汉朝在西域牵制匈奴的重要力量,也成为汉朝与西域发展经济、进行文化交流的样板。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没有他的探索,汉军就算勇猛善战也不知道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大汉更不知道西方有广阔的天地,也不会有保证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因此司马迁形象地称张骞的出使为“凿空”——似乎在巨石之中生生凿出一个孔来。
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走出国门、开展外交活动的外交家。梁启超赞他:“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