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niǎo鸣mínɡ涧jiàn(2 / 2)

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

不共楚王言。

这首诗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一段故事:

诗中的“息夫人”本是息国君主的妻子,她美貌惊人,但这给她和息国带来了祸端——强大的楚国灭了息国,楚文王想将息夫人据为己有。她为了救丈夫的性命,答应进楚王宫。在进宫后,息夫人虽然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她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楚王为了讨她欢喜,种下奇花异草让她观赏,但她赏花时却双目垂泪,依然不发一言。

王维这首《息夫人》的意思就是:不要以为今日的宠爱,会令她忘记旧日的情感,她赏花时满眼含泪,依然不向楚王发出一言。

王维为什么会写这样一首诗呢?这又牵连出另一段故事:

当时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有权势、有财富,生活奢华,还颇好色。他府中有数十个美女,但还觉得不够。宁王府旁边有一个卖饼的人,他的妻子容貌秀丽,不幸被宁王看中了,宁王就巧取豪夺,给卖饼的一笔重金,把他妻子抢到了王府。

宁王自己挺得意,在宾客面前讲起此事,还把那女子叫出来,问她:“你还记得那个卖饼的吗?”女子默然不语。宁王又让人把卖饼的找来,夫妻二人相见,对视流泪。宁王让宾客们对这事发表议论,王维正在此处,对这夫妻二人充满同情,就写下了这首《息夫人》,借古代故事说明王府纵有荣华富贵,女子也难忘旧情,讽刺宁王的所作所为。宁王看了,也觉得很没面子,就放女子和卖饼的丈夫走了。

王维写诗来发表意见自然巧妙,更难得的是:他不畏权贵,勇于为这对弱势的夫妻讲话,体现了一位君子的风骨。

学个成语

万籁俱寂(wànlàijùjì)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响都没有。

出自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诗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说段历史

王维的“伯乐”——贤相张九龄

王维多才多艺,考取进士之后,担任“太乐丞”,是个负责皇家乐舞的小官。后来,他因为观看了“舞黄狮子”而遭到贬职,据说,当时只有皇帝才能看舞金黄色狮的表演,别人看了就有“僭越”之罪。

王维被贬出京许多年,后来赶上诗人、政治家张九龄做宰相,王维给张九龄写诗,请求得到推荐。张九龄非常欣赏王维,真的大力推荐他,王维这才重新得到任用。此后,两人一直是忘年之交。

唐玄宗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几位贤德能干的宰相辅助下,开创了“开元盛世”。张九龄是盛唐最后一位贤相,在他罢相之后,因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把大唐推向了衰败。

张九龄是“汉三杰”中留侯张良的后人,幼年的张九龄聪明敏捷,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张九龄的科考之路也非常顺畅,二十四岁时就考中了进士,那时还是女皇武则天时期。

史料记载,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是个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以至于后来张九龄离开朝堂后,每次有人举荐人才,唐玄宗一定会问:风度能若九龄否?

走上仕途之后,张九龄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直言敢谏,从来不怕得罪人,因为这个,他也曾被排挤,告假回乡。但他回到家乡也不闲着,看到岭南交通不便,就上书朝廷,开辟出大庾岭的“梅关道”,不但为南北交通做出巨大贡献,也造福了无数后人。

后来张说拜相,他对张九龄寄予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成为宗族兄弟。张九龄虽然受到了张说的提拔,但如果张说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他也直言相劝,从不因私废公。

张说去世后,唐玄宗召张九龄入京,亲授其职,委以重任,让他当了宰相。正是在这个时期,他提拔了处于人生低谷的王维。

在张九龄当政期间,唐王朝还处在全盛时期,政治仍然清明,但种种危机已经浮现:唐玄宗日益志得意满、沉迷声色,李林甫、牛仙客等人渐渐爬上高位,安禄山这样的胡人开始执掌军权。

安禄山曾经犯罪,范阳节度使张守琏本来奏请判他死刑,张九龄也看出安禄山狼子野心,要求唐玄宗同意判他死刑,可玄宗不听谏言,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如果唐玄宗能听张九龄的忠言,后来的“安史之乱”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在政治上,端方耿直的君子总是斗不过口蜜腹剑的小人。玄宗日益亲近李林甫等人,对直言敢谏的张九龄却渐渐疏远,最后在李林甫的鼓动下,罢免了张九龄,将他贬至荆州。此后,唐王朝便更加江河日下,危机四伏。

740年,张九龄在回乡扫墓途中染病去世。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后,追思张九龄感到痛悔不已,还曾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