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yì江jiānɡ南nán(2 / 2)

在此以前,他们各自都有志同道合、情同手足的朋友:刘禹锡有好友柳宗元,一起经历过“二王八司马”事件,并称“刘柳”;而白居易有好友元稹,两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但柳宗元英年早逝,元稹也是刚过五十岁就去世了,好在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定居洛阳,可以整日交游、诗文唱和,为彼此平添了无数快乐、减少了许多寂寞。

刘禹锡二十岁出头就考取了进士,而白居易那时还跟随着在各地任职的父亲读书、游历,等到白居易赴京参加科考,刘禹锡又去淮南任职了。三十岁出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外放到边远地区十年之久,后来有一次被召回长安,这一年白居易却因为上书惹怒皇帝被贬去了江州……

总之,命运交错,两人一直没机会结识,不过他们应该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华,神交已久。据说白居易曾经把自己的上百首诗作寄给刘禹锡,刘禹锡彻夜畅读、大为赞叹,还特地写了一首诗赞美白居易的诗如同仙人不用刀尺做出的衣服,几乎“天衣无缝”、没有瑕疵。

五十四岁时,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刘禹锡任和州刺史,两个人几乎同时卸任,终于在扬州相会了,悲喜交加、一见如故。宴席上,白居易即兴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赞颂刘禹锡的才华、同情刘禹锡的际遇;而刘禹锡也回赠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样的名句。

后来两人虽然又在各地奔波辗转,但一直保持着诗文往来。五年后,两人年近六旬了,白居易正在洛阳,刘禹锡转任苏州刺史途中,在洛阳停留了十五日,与白居易相聚。刘禹锡知道白居易爱鹤,到了苏州以后,特地寻得一只“华亭鹤”送给白居易。白居易将两人之间的诗作唱和整理成《刘白唱和集》两卷,不久后,又续编为三卷。

五年之后,刘禹锡终于也定居洛阳,白居易住在履道里,刘禹锡住在集贤里,相隔不远。在这之后的七年里,两位老人的来往就更加方便了。白居易给刘禹锡的一首诗中写:“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可见他们的会面有多么频繁啊。

两人的唱和诗集也达到了四卷之多,其中就有白居易创作的三首《忆江南》。刘禹锡按照一样的结构,写了两首《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定居洛阳七年后,七十二岁的刘禹锡与世长辞,白居易痛心不已,挥泪写下《哭尚书刘梦得诗二首》。又过了几年,白居易也去世了。诗豪和诗魔的情谊穿越千年,历久弥香。

学个成语

青出于蓝(qīngchūyúlán)

意思是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自战国时期荀况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段历史

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

“江南”字面的意思是长江以南,经过历史的演变,后来人们常说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以太湖为中心,包括如今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江南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商业发达,艺术文化更是独具风韵。例如,白居易生于北方,但少年时曾到江南游历,后来又去杭州、苏州等地任官,他便深深爱上了这片地方,所以才会对江南念念不忘,觉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汉代以前,中华文明更多集中在北方地区,江南并没有那么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例如战国时期的楚国、越国、吴国,一开始都被认为是周朝以外的“蛮夷之邦”。江南是如何成为中华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又是如何成为“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的呢?这和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有很大关系。

第一次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爆发,少数民族趁机崛起,北方中原地区陷入混战。晋元帝渡江避难,并且在建康(如今的南京)称帝,建立东晋,许多文人士大夫以及北方汉族百姓跟随晋元帝大规模南迁,这便是“衣冠南渡”这个词的由来。大量涌入的北方士人和百姓,不仅为江南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这让江南的文化、艺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次发生在唐末,随着朱温篡夺唐朝,北方又陷入混乱。一支李氏旁系子孙趁机在南方发展起来,后来李昪定都金陵(也是今天的南京),建立南唐,南方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南唐后来的李璟、李煜等皇帝,虽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但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艺术家,江南进一步成为文化中心。

最后一次就是在“靖康之耻”以后,北宋灭亡,宋高宗建立南宋,把政权建立在临安(如今的杭州),北方地区落入金国的统治之中,“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迁徙到南方。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三次“衣冠南渡”有许多类似的地方,都是因为北方发生战乱、游牧民族入侵,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新政权建立后,大量士大夫和汉族民众迁徙到南方。三次“衣冠南渡”虽是迫于战乱的无奈之举,却也为江南地区的发展带来一次次机遇,帮助江南变成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的地区。